場上場下的巨大應援能量,誰能接下男網BIG3營造出的「全球主場」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的網壇雖然有許多如梅德韋傑夫、茲維列夫等新世代球星,但除了球技之外的場外影響力,則不可與Big3同日而語。本文分析場邊觀眾營造出的「全球主場」,以及這如何改變整個網球運動。
文:林廷燁(Edgar Lin)
2022年的澳洲網球公開賽劃下句點,至今已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然而,相關的發燒話題至今尚未消退,BIG3的事件更是持續佔據整體運動版面。
西班牙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創造歷史紀錄,仍是球王的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具有爭議性的醫療豁免入境事件,都是賽後持續追蹤的焦點。其中,今年最讓球迷印象深刻感動的比賽,當然歸納達爾與俄羅斯第二種子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的男單決賽莫屬。
納達爾在歷經5小時又24分鐘的逆境挑戰中奮鬥逆轉,以「輸二贏三」(先輸兩盤再連贏三盤)的方式打敗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全能巨人,成為史上第一位拿到第21個大滿貫,同時也是第四位在四大滿貫賽事中至少各拿到兩次的網壇巨星(前三位為Rod Laver、Roy Emerson和Novak 喬科維奇)。
這場比賽內容的回顧至今仍打動網球迷人心,必定會被納入未來全球網壇的經典戰役之一。
當然這場男單決賽,兩位選手皆展現出高度應有的球技水準,儘管俄羅斯頂尖選手梅德韋傑夫於今年賽季中的正反拍強力刁鑽回球圈粉了很多球迷,不過至今仍然比不過納達爾的滿場球迷應援能量。
回顧這次的澳網,賽前納達爾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傷勢,甚至傳出確診的消息,讓多數專家認為他的運動生涯即將劃下句點。他這次歷經半年的傷勢復出,這次表現跌破外界眼鏡。
雖然年紀較大的他時常在比賽中面對體力不繼的狀況,不過他仍然憑藉著強大的心理素質以及過往經驗累積一一打敗對手,甚至也在決賽面臨前兩盤落敗的絕境當中創造男子網壇的新里程碑。
而在這場經典比賽中讓人關注的焦點,除了納達爾表現出堅強的韌性以及對手精湛的球技展現之外,觀眾席上滿場球迷皆為納達爾加油的應援吶喊聲,期望見證突破歷史紀錄的那一刻。
滿場球迷不論是澳洲地主球迷還是西班牙等全世界的網球迷,都為這位傳奇球星不斷喊聲應援,連對手梅德韋傑夫在發球的時候受到全場球迷為納達爾加油應援聲響,形塑出由一個人對抗全場球迷打造出巨大壓迫感的應援氛圍。
後來,俄羅斯選手梅德韋傑夫在賽後表達對納達爾的稱讚,也恭賀他達成新的里程碑。然而他在記者會當中提及以下言論:
「經過今天的比賽,從現在開始我只會為我自己、家人還有俄羅斯同胞而戰。如果在法網或溫網之前莫斯科有辦硬地比賽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去參加,即便錯過法網或溫網也沒關係。這個小孩不再去追夢了,他只會為自己而戰。」
這段話呈現了現代網球迷建構應援文化的形式。這場經典決賽對梅德韋傑夫來講,確實是個令人心碎的結果,他在比賽中頻頻被現場球迷干擾發球的反應行為感到失落。
儘管現場仍有少數支持他的球迷為他應援喊聲,不過全場幾乎布滿為納達爾應援的喊聲聲響,把澳洲墨爾本打造成專屬這位當代傳奇巨星的全球主場。然而現場塑造出來的應援氛圍,真的不是因為球迷討厭梅德韋傑夫,而是全球網球迷自發內心對納達爾的sentimental(多愁善感) 所引起。
球迷從媒體報導敘述中聽聞納達爾歷經多重傷勢以及確診後的低迷,聞嗅出他可能再也無法回到球場上的可能性而奮力為他加油喊聲。當然位居世界第二的梅德韋傑夫在這次澳網所展現出的精湛球技以及奮鬥不懈的精神圈粉了很多球迷,不過他的明星魅力仍然無法與BIG3所相比。
納達爾在比賽落後當中,每一分都會接收全場球迷多樣的應援喊聲,甚至常常出現他的發球局也湧來不斷的鼓勵應援聲響,由多方吵雜的應援聲響建構出專屬他的應援文化。現場球迷多樣加油話語的相互交錯籠罩了整座球場,帶給對手極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這種由BIG3的魅力所塑造出來之網球應援已經灌輸至全球,成為發展網球應援的顯學之一。
「全球主場」為球迷創造強烈代入感
所以,至今網球的發展基本上完全與BIG3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人禁不起想像如果他們三位未來退休之後此運動是否會立即沒落。如此這種網球應援的產製方式,完全代表了所謂「運動明星的號召力」帶動全球網球應援聲響文化的發展。
男子網壇BIG3的存在,於球迷心中的地位至今仍堅如磐石,尤其瑞士天王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西班牙蠻牛納達爾更是球迷參與網球運動的重心。這兩位球星各自在比賽中吸引了滿場支持者的喊聲應援,而他們所散發出的明星魅力更影響球迷高度關注和支持網球運動的要素。
全球主場的應援喊聲聲響的塑造,主要是建立在「運動明星」與媒體文化的架構當中。某項球類運動於全球發展的好壞關鍵,在於「媒體傳播」將運動員形塑明星化,藉此灌輸運動迷而建構出運動應援文化的本質。

現今網壇巨星所表現出來的球風帶給球迷不同的感受。瑞士特快車費德勒的球風從早期的底線正反拍的攻擊,至近期添加發球上網的技術,為整體網球文化增添瀟灑貴族的優雅氣息。
西班牙的納達爾則是以底線強勁的正手上旋球加上對每一顆來球的奮力搶救態度,打造出別於費德勒的凶猛球風。此外,他們長期帶給外界良好的待人處事,以及參與活動中與球迷互動的正面形象,藉由運動媒體的高曝光報導成為球迷心中愛慕的運動偶像。
相對來講,另一位正值顛峰的現今世界球王喬科維奇,他表現出來的宰制力也讓現場球迷讚嘆不已,不過他本人的行為以及長年創造的媒體負面聲量逐漸讓球迷予以不滿的聲浪。這比起以上兩位現代網壇巨星,反而未來可能形塑出「全球客場」的應援噓聲聲響能量。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