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大火樓梯間堆雜物阻逃生,民眾黨呼籲再修消防法規,營建署:重點是執行,無需再修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立委建議成立線上舉報平台,讓民眾能自行通報樓梯間逃生通道堆放雜物的狀況,透過加強稽查才能杜絕憾事再發生。
台中市興中街民宅6日下午發生嚴重火災,造成6人不幸罹難,另有7人分別身受輕重傷。民眾黨認為,政府在消防安全管理、大樓管理委員會、建築法上都需要重新檢討,推動消防修法刻不容緩。不過消防署則表示,針對高風險集合住宅各地方政府應積極檢查執行,目前樓梯間、走廊等處所堆置雜物,「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建築法」皆已明定違規處分,各地方政府當依法執行公權力。
樓梯間堆雜物釀災
《上報》報導,這次的台中發生火災之處的興中街大樓,是一棟地下一層至地上七樓的RC構造建物,隔成41間套房出租,租戶有12人,前天火警時包括隔壁棟的住戶共疏散29人。消防局重回現場進行火災調查,發現現場除了雜物堆滿走廊、樓梯,樓梯間也被人私自裝門,屋內還全是雜物,除了阻礙逃生,也增加火載量,是造成火勢快速延燒的因素之一。
消防局第七大隊組長林建男表示,該大樓僅剩下一處樓梯可供逃生,其餘每層樓的走廊、樓梯都有堆積大量雜物,以致於發生火災時,民眾無法水平避難,再加上每層樓梯都設有裝潢門,影響民眾上下垂直避難,最近3年共進行3次查報。
加上頂樓因加蓋形成「煙囪效應」,樓梯間甚至堆滿雜物以致於火勢燃燒迅速,大火快速往上竄燒到各樓層,讓租戶逃生不及。
《蘋果新聞網》報導,台中市環保局表示,該大樓住有資源回收個體戶,一樓常堆放資源回收物造成髒亂,環保局近1年來已針對大樓所有人莊姓女房東開立11件罰單,但莊女1件都沒繳,其中9件已移送強制執行,另外2件催繳中。
環保局說,該個案每月約執行強制清除2次,中西區清潔隊最近一次是在3月4日完成一樓及公共區域代履行強制清除,將垃圾及資源回收物清除。
不過詭異的是,該大樓歷年消防安檢都合格,消防局也表示就算於災後再檢視,「相關器材都是維持運作的」,而逃生通道是「都發局的業務」;這也讓地方民代不滿。
立委希望再怎麼修?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副總召賴香伶與台中市議員參選人許瑞宏、新竹市議員參選人葉國文和台北市大安文山區市議員參選人張志豪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消防修法刻不容緩,別讓悲劇再發生。
高虹安表示,問題往往來自老舊大樓消防設備不足與失效、結構外推、加蓋等違建,沒有或無法設置管委會、缺乏緊急災害事件的應變措施、違規堆放雜物等等。前年已在立院提出《消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課予消防主管機關更多監督建築物消防設備的權責,加重管理權人違規罰則。
賴香伶指出,台中這場無情火並非列管複合式建物,台中消防局例行公安檢查均有合格,但公共空間的雜物及垃圾加速火勢,也阻斷逃生路線,主管機關如何杜絕民眾稽查過後再擺放雜物,是內政部責無旁貸的工作,建議成立線上舉報平台,讓民眾能自行通報,透過加強稽查才能杜絕憾事再發生。
許瑞宏直言,台中火災凸顯台灣「老屋老以及人之老」的居住問題,在他的選區老屋比例非常高,呼籲台中市府強化消防安全宣導、推動社區、商辦成立管委會、清查老舊建築使用情況、加強老舊危樓都更。
本身就是台北市金華義消分隊分隊長的張志豪表示,自己參與多次火災搶救工作,他建議逃生通道堆放雜物等影響公安行為,應修法「強制排除」,除一般消防滅火設備,每戶都要裝設住宅用火災警報器,並教育民眾火災逃生觀念。
無黨籍立委黃國書則認為,應研議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9條第1項規定,除了提高違反第16條第2項之罰鍰外,亦應參考《廢棄物清理法》第71條規定,為保障公共安全,賦予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強制執行清除或處理等相關措施。
目前有哪些法規可管?
現行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2項規定,住戶不得於私設通路、防火間隔、防火巷弄、開放空間、退縮空地、樓梯間、共同走廊、防空避難設備等處所堆置雜物、設置柵欄、門扇或營業使用,或違規設置廣告物或私設路障及停車位侵占巷道妨礙出入。
行政院今年2月提出第29條之1、第49條之1的修法,強制要求有危險疑慮之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委員會或推選管理負責人,以進行公共安全事項,並確保居住品質。
另外根據《刑法》第189之2條規定,「阻塞戲院、商場、餐廳、旅店或其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或公共場所之逃生通道,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身體或健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阻塞集合住宅或共同使用大廈之逃生通道,致生危險於他人生命、身體或健康者,亦同。因而致人於死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內政部營建署則表示,針對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違反者由地方政府依《建築法》規定,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者,得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停止供水供電、封閉或命其於期限內自行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罰鍰未繳納時,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營建署強調,未經許可擅自使用經制止不從者、擅自接水、接電或使用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30萬元以下罰金,目前已有相關處罰機制。所以台中市府已可依《建築法》規定裁處,無須再修法。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