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戰求勝,驕兵必敗」,孫子如果在世,一定把俄烏戰爭當成兵法案例

「以戰求勝,驕兵必敗」,孫子如果在世,一定把俄烏戰爭當成兵法案例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俄羅斯來說,其目的是在侵略併吞,又要怎能不伐兵,不攻城呢?以前欺負鄰近的小國慣了,像喬治亞、克里米亞戰爭,打就對了,不需要伐謀跟伐交,而且戰鬥民族覺得事情很容易,簡直像是魚肉鄉里的性侵累犯。

這次的俄烏戰爭,聽到媒體、名嘴一直講什麼「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雖然礙耳,但是想說「見怪不怪,其怪必敗」,一開始也不想跟風來加以評論。

只是事情好玩了,單單烏克蘭,竟然能抵擋號稱最強悍的戰鬥民族超過10天,戰事膠著還把俄羅斯逼上了談判桌。然後一堆台灣政客名嘴從開始講的「拜登無能」「500萬烏克蘭難民」「台灣剉著等」,開始變成「烏克蘭很厲害」「普亭怎麼了」,但還是繼續的講「中國會攻台」「美國不會來」。中國會趁著這時攻台嗎?有點好笑;台灣有事美國不會出兵幫忙,就像現在不出兵烏克蘭一樣?這個比喻也有點不倫不類,也不符合歷史上美國的慣性。

孫子如果在世,一定把俄烏戰爭當成兵法案例

孫子兵法的精華其實可以濃縮成十個字,那就是「勝而後戰」「以正合、以奇攻」。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些道理說來很簡單,好像大家都知道。但是見諸之後千百年的歷史,像是日本當年的奇襲珍珠港、美國1961年攻打古巴的豬玀灣事件、美俄帝國墳場的阿富汗,不是在在都先戰而後求勝嗎?事前既缺乏適當的情資與評估,對後續的連鎖反應跟結局,也缺乏整體考量的結果嗎?更不用說打得一蹋糊塗的國共戰爭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這段大家都耳熟能想,但是對俄羅斯來說,其目的是在侵略併吞,又要怎能不伐兵,不攻城呢?以前欺負鄰近的小國慣了,像喬治亞、克里米亞戰爭,打就對了,不需要伐謀跟伐交,而且戰鬥民族覺得事情很容易,簡直像是魚肉鄉里的性侵累犯。

其實所謂的,替烏東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兩個俄語地區的獨立撐腰是假的;企圖打敗烏克蘭,防止被北約東擴至俄國邊界才是真的。不然幹嘛兵分四路,攻打烏東、烏北地區、烏南港口,還有基輔首都。只是自認為可以速戰速決,忽略了時空背景不同,當地民心士氣的改變,與來自美國與北約的支持,「不伐謀,不伐交」,是標準的「以戰求勝,驕兵必敗」。

拜登不是很弱,不出兵烏克蘭更不是拋棄盟邦

明確說不會加入戰爭,卻一直喊著俄羅斯何時會出兵,呼籲趕快撤僑?拜登很弱,光打嘴砲?很多持反美,或厭美立場的人就認為,美國是不可信任的,就像自伊拉克、阿富汗撤軍一樣老是在拋棄盟友。

不,拜登只是激將法,是我們的媒體、名嘴,跟評論家們集體弱智化。烏克蘭既不是歐盟或北約的成員國,更不是美國的盟邦,盟邦是要有合約,有其必須義務的。烏克蘭連武器都是舊一代俄製的,只是因為想加入北約因而惹禍,跟美國有何關係?美國出兵的目標跟動機一向很清楚,尤其是世界大戰。是二次大戰後非常努力防止共產主義擴張,對殺死美國人的恐怖組織更是氣急攻心,老大當久了,戰就打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6月,英法俄對抗德奧義,美國是在被德國潛艇擊沉很多船隻之後,在1917年4月才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呢?大多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但1938年3月德國就併吞了奧地利。1940年5月,納粹德國以閃電戰和空降戰術攻下荷蘭和比利時, 6月10日義大利跟著德軍入侵法國,並且向法國和英國宣戰,12天後法國宣布投降。

1939年11月美國政府允許盟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來購買軍事物資與裝備,德國和美國在1941年10月陸續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發生數次海戰,但是官方立場上美國仍然持續保持中立。美國正式加入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要不是美國本土遭襲,許多美國人當場喪命,美國還沒打算加入這場混戰,這是孫子兵法中標準的「勝而後戰」,而且不想久戰。

所以就歷史上來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本來就是不足為奇的一件事,即使相鄰的歐洲諸國都不一定會有反應,所以要美國強出頭很難,也沒有道理。只因為拜登說俄羅斯一定會入侵烏克蘭,就代表烏克蘭是盟邦,美國該支持,這也未免太無視於歷史。很多人對於美國的印象是二次大戰以後的事,像韓戰、越戰、入侵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好像一直不斷在打戰。看看美國人的戰爭電影,珍珠港、中途島、二次大戰拍了很多部,最後沒了敵人,開始拍跟外星人打戰。

美國在中東、阿富汗是一碼事,先研究越戰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蘇聯第一書記赫魯雪夫會面; 8月,柏林圍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當時嚴峻的形勢使甘迺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1962年「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司令部」在西貢設立,至1964年底,美軍人員增加到三萬多名,援助從1954年至1964年共達40億美元。

1973年1月27日,美國、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四方在巴黎正式簽定《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協約),隨後兩個月內,駐越美軍全部撤出南越。1974年4月23日宣布越南戰爭正式結束,美軍從此只協助美國軍民,及其他與越南共和國有關係的南越人撤離越南。4月29日至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僑行動「常風行動」。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000人,北越部隊則死亡900,000人,至於越南人民則是死傷百萬以上(相關數據參考字2003年的《亞洲週刊》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