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烈火》、《時代革命》與《街頭》,三部紀錄片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凜冬烈火》、《時代革命》與《街頭》,三部紀錄片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港、台這種高壓鎮壓運動的方式,侵犯了公民社會原有的自由邊界,導致運動越來越衝突,甚至比較接近於「革命」的形式,這三場運動可以說就是烏、港、台人民對抗中俄帝國、保衛公民社會的戰爭。

文:江昺崙

目前烏克蘭遭到俄羅斯侵略,身為一個台灣人,覺得這場戰爭非常有即視感,那些普亭用以侵略烏克蘭的藉口,中國也經常講出一樣的話,例如「這片土地是我國千年來固有疆域」之類言論。難怪中國政府想要在檯面上保持消極中立,但社會內部的輿論卻一面倒向同情俄羅斯,應該就是「偉大的帝國回來了」,那樣惺惺相惜之感。

極權帝國跟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不太一樣,就是帝國雖有法理上的疆界,但「理想上」的疆界是無限大,類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而確實在2016年的時候,普亭也曾開過一個黑色幽默,他在一個公開場合跟小朋友閒聊

普亭問小朋友:「俄羅斯的國界在哪裡呢?」

小朋友認真回答:「在白令海峽……」

普亭隨即回說:「俄羅斯的國界沒有盡頭。」

一時之間,笑聲四起,普亭立刻補上「開玩笑的。」不過俄羅斯人聽得開心,在歐洲人聽起來卻是背脊發涼的地獄梗,特別是現在2022年3月回過頭重聽的話。

這種「帝國大反擊」的全球局勢,讓我想起了三部紀錄片,分別是《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時代革命》與《街頭》。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凜冬烈火》是俄烏戰爭的預告片

先談烏克蘭,2016年,Netflix 剛在台灣上線,當時他們上架了一部紀錄片叫做《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這部紀錄片發行於2015年,描述2014年烏克蘭因為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過度親向俄羅斯,導致烏克蘭原本要加入歐盟的協商破局,引發烏克蘭親歐派的怒火,上萬人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抗議。結果亞努科維奇強力鎮壓抗議的民眾,引發新的抗議浪潮,最終有百萬人上街頭,最後甚至與警方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

而這部紀錄片的結局是亞努科維奇因為扛不住壓力,去職逃亡國外,烏克蘭重新提前大選。但紀錄片來不及說完的是,亞努科維奇下台之後,親俄的克里米亞地區及烏東地區人民也很不滿,因此俄羅斯趁機併吞了克里米亞,也促使烏東地區發動了「脫烏」的獨立運動,成為了當前烏俄戰爭的遠因之一。

烏克蘭人抗拒俄羅斯有很多因素,有些人認為與加入歐盟的經濟前景比較看好;有些是政治因素,過去蘇聯統治時代留下太多悲慘記憶,尤其是1930年代的大飢荒;還有些人不滿普亭的威權作風,連帶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權也有貪腐與極權的傾向,使人民非常反感。

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興起的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加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弭平了原本冷戰的雙極秩序,好像全球就此可以走向「世界是平的」的歷史終結之路。但其實到了2010年代之後,我們並沒有看到國境之間的平坦化,反而因為貿易自由化擴大了階級差異(跨國貿易導致本地工作機會消失),造成各國之內的兩極化發展,例如美國近年來藍領與中產階級之間的隔閡即是明顯的例子。

而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大強權,在這一波全球化當中大獲其利,他們雖擺脫了過去共產主義的包袱,大力擁抱自由經濟,在21世紀初期並列「金磚四國」。

而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中國和俄羅斯人民有了發大財的感覺,因此縱使政府以極權的手段來控制社會,人民也會覺得是「可以接受的代價」,甚至更反向認定了極權是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一。所以這也間接導致2000年到2010年左右,中俄兩國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走向民主社會,反而更加形成了專制威權的氣氛。

當西方國家困擾於全球貿易帶來的階級對立的時候,中俄兩大極權帝國又因為經濟成長而迅速擴大影響力。特別是中國一方面強調國際間的經貿自由,一方面又在國內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模式,在全球化競爭中得到了相當大的利益,最終在「大國崛起」之下,導致中俄與歐美陷入了新冷戰的困境。

而新冷戰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位處帝國邊緣的「政治共同體」,例如台灣、香港、烏克蘭等地。當極權帝國復甦,實力夠大到威脅邊緣區域,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又困在自身的政治進程當中。全球一下子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二戰之前,美國孤立主義與西歐綏靖主義,碰撞極權的軸心國前夕的那段詭譎時局(當然最近因為烏俄戰爭,歐洲國家似乎開始正視現實問題了)。

《時代革命》是抵抗東方帝國主義的血淚史

第二部紀錄片,是由香港導演周冠威拍攝,於2021年發行的《時代革命》,描述2019年「反修例(反送中)運動」的過程。這部紀錄片在坎城影展第一次首映的時候,官方還特別保密到放映當天,觀影人才知道是什麼片子,就是怕會引發中國的抵制。而紀錄片裡面的當事人幾乎都用化名、替身、馬賽克及蒙面來呈現,最後工作人員名單也幾乎都是英文的暱稱,在觀影的過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一種高壓、使人透不過氣的氛圍。

《時代革命》2月25日在台灣正式上映,恰好遇到二二八連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對照,透過香港革命來重構台灣在戰後與中國政權碰撞的經驗。同時,台灣也是《時代革命》全球第一個公開上院線的國家(其他國家正在洽談),本片首週票房表現也超乎預期,全台破1000萬,以政治紀錄片來說是驚人的高,似乎證明了台灣與香港有著命運相依的「革命情感」。紀錄片尾聲,部分抗爭者來到台灣,帶到了台灣總統大選的鏡頭,也象徵台灣的政治變化,與香港抗爭緊密連結。

有人在台灣選舉的時候,說綠營政治人物在吃「人血饅頭」(踩在別人屍體上獲益);而可能也有人認為,香港抗爭者移居台灣是一種放棄運動、逃避現實的展現。事實上我們就帝國邊陲的抵抗這個概念來看,香港與台灣的政治應該是連動的,沒有誰獲取誰的利益的問題,只有如何互相掩護、互相提攜的問題。而且是兩地抵抗必然發生的事情,甚至就這個抵抗的角度而言,我們台港兩地也凝聚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所以上述那種批評,都是忽略現實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