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凜冬烈火》、《時代革命》與《街頭》,三部紀錄片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凜冬烈火》、《時代革命》與《街頭》,三部紀錄片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港、台這種高壓鎮壓運動的方式,侵犯了公民社會原有的自由邊界,導致運動越來越衝突,甚至比較接近於「革命」的形式,這三場運動可以說就是烏、港、台人民對抗中俄帝國、保衛公民社會的戰爭。

總之,《時代革命》重點不在劇情發展(觀眾必然已經知道結果),重點應該在於這部觀看紀錄片本身就是香港、台灣抵抗集權帝國的行動本身。當你看到劇中人物都是蒙面的,就應該理解影片也是運動一部分,暴力是現在進行式,施加在所有反抗的香港人、劇組團隊及所有觀影者身上。

買票入場觀看《時代革命》,就是一種反抗行動。

《街頭》讓我們重思三一八運動的時代刻痕

最後是台灣的《街頭》,由江偉華導演拍攝,2018年上映,在Giloo網站上可以看得到。內容拍攝2014年三一八運動的經過,是江偉華繼《廣場》記述野草莓運動之後,闊別八年的作品。

最近他還創作了一部《島.國》,記錄三一八運動參與者陳廷豪,在運動結束後的人生故事,到馬祖前線服役,並留在島上工作生活。本作入圍TIDF紀錄片影片,今年可以在影展上播映。可將《廣場》、《街頭》與《島.國》這三部片是為一整個2008到2021年間,台灣青年認同探索與抵抗行動的三部曲(雖然導演不見得同意這樣看)。

這是一部比較內斂的紀錄片,不同於前兩部情緒賁張的拍攝風格,《街頭》緩慢而零碎的鏡頭可能會讓觀眾感覺不到慷慨激昂的熱血氣氛。但其實這種零散式、漫遊式、甚至帶有些許無力感的運動,其實比較符合台灣社會運動的氣氛。

我們在這三部紀錄片呈現的運動,會發現時間巧合地都落在2014年左右,烏克蘭的獨立廣場運動是從2013年年末開始,直到2014年2月23日;台灣的三一八運動則是從2014年3月17日白天立法院公民團體靜坐起算,到4月11日的包圍中正一行動為止;而香港的「雨傘運動」起於2014年9月26日至12月,可視為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前奏曲。這樣的時間巧合,或許跟前述全球下的中俄集權帝國,自21世紀初期發展至高峰後,霸權擴張與地緣衝突的時機點有關。

而反抗的敘事,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巧合,就是原本烏、港、台三地有相對自主自由的公民社會,但在這個帝國擴張之下,自主自由的空間受到擠壓,最終逼迫人民上街頭。而起先這些公民運動都還只是集會遊行的「和理非運動」,但當局都間接受迫於中俄帝國的壓力,導致當局升高鎮壓的手段,運動的強度也越來越高,最終「和理非」與「勇武」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最後形成了與當局激烈對抗的局勢。

烏、港、台這種高壓鎮壓運動的方式,侵犯了公民社會原有的自由邊界,導致運動越來越衝突,甚至比較接近於「革命」的形式(確實很多參與者都會認為自己就是參加一場革命),這三場運動可以說就是烏、港、台人民對抗中俄帝國、保衛公民社會的戰爭。

若是觀賞完這幾部紀錄片,或許對俄烏戰爭會有更進一步的看法,推薦給認同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觀看,也歡迎認同中俄帝國的人觀賞後,一起來論辯參詳。

最後,祝福烏克蘭人民,平安,勝利。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