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通過13億打詐綱領1.5版,目標攔阻率、詐騙集團查獲率提升5%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刑事局已與Meta建立「綠色通道」下架涉詐廣告,與LINE公司研議建置「紅色通道」下架涉詐帳號,也與Google建立打詐聯繫管道、加速冒名投資廣告下架。
行政院會今(4)日通過「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將透過「1合、2清、3減、4面加5不」打擊詐欺犯罪。由內政部擔任打詐中心,四大面向包括識詐、堵詐、阻詐與懲詐,並設定KPI目標。羅秉成指出,新世代打詐行動綱領1.5版策略是「1合、2清、3減、4面加5不」。
「1合」指結合各部會、私部門、社團等組成打詐國家隊;「2清」指從法律面和技術面齊發,採取上游清源、下游清淤,減少受害者,掃除詐騙集團。「3減」,將透過投資廣告實名制、詐騙廣告下架機制、阻攔惡意簡訊、攔阻境外假門號、電信隱碼技術、境外來電語音警示、官方簡訊專用代表號、遊戲點數防詐鎖卡和增訂人頭帳戶罪等修法,減少通信流、人流和金流。「4面」則是包括識詐、堵詐、阻詐和懲詐,同時也要宣導民眾「5不」,不接、不聽、不看、不傳、不信。

金融機構臨櫃關懷客戶攔阻詐騙
金管會表示,在攔阻非法金流面向,打詐行動綱領已有初步成效,金融機構透過臨櫃關懷客戶提問,2022年已攔阻7979件,攔阻金額達42.41億元;2022年8月導入「疑涉詐欺境外金融帳戶預警機制」,成功攔阻135件,金額1.4億元。
另外強化申請約定轉帳防詐措施;納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業者;就源處理網路假投資廣告;遊戲點數防詐鎖卡及內控機制;第三方支付業者建立客戶審查機制;金融機構辦理全台走透透宣導。
增加打詐人力,目標提高攔阻率5%
內政部強調,這次推動的重點項目,在「識詐」面向將由中央各部會結合各縣市「打詐地方隊」,實施百工百業的宣導措施,並將反詐騙觀念納入法治教育課程,建立防詐知能;在「堵詐」面向,將加強檢核電信業者防杜境外竄改來電,並建立公益簡訊專用代表門號供政府部門公益、發送宣導簡訊,以及研發數位防詐工具及輔導電商業者推動物流隱碼技術
在「阻詐」面向,將督導金融機構辦理客戶申請約定轉帳時加強防詐警語措施,及漸進式納管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業者,並建立遊戲點數防詐鎖卡平台及相關防詐驗證機制;在「懲詐」面向,將建立檢警調等公務機關與私部門的協力合作,及落實罪贓返還、被害人保護及加強國際司法互助,強化檢警偵查打擊,以積極剷除詐騙集團。
在識詐方面預計每年宣導觸及3000萬人次,防詐簡訊達1億4000萬則,攔阻率提高到5%;堵詐每年攔阻詐騙簡訊3000萬則,人頭門號停話5000門,並開發數位防詐工具2種,網購防詐警示及隱碼與3大公會合作;阻詐方面,將所有本國銀行共通性異常交易態樣納入內部預警指標,並完成申請約定轉帳加強防詐措施;懲詐則是將每年電信詐騙案線查獲集團數提高5%。
警政署打詐中心目前有15人專責人力,165反詐騙專線則有61人,未來還要增加20位調閱金融小組,總計有100人左右。另外在刑事局局本部、中打、南打中心設立專屬打詐人力。
和Meta、LINE設立通道下架涉詐帳號
NCC則在「堵詐」面向,將加強檢核電信業者防杜境外竄改來電,並建立公益簡訊專用代表門號供政府部門公益、發送宣導簡訊,以及研發數位防詐工具及輔導電商業者推動物流隱碼技術。
內政部長林右昌日前拜訪源頭端的 Meta及Google、通路端的 LINE、電商物流的momo,就是希望能點線面阻絕詐騙。目前刑事局已與Meta建立「綠色通道」下架涉詐廣告,與LINE公司研議建置「紅色通道」下架涉詐帳號,也與Google建立打詐聯繫管道、加速冒名投資廣告下架。
林右昌表示,和臉書母公司Meta維持良好溝通,只要刑事局通報的案件通常都可在24小時內下架,和Google溝通也有很好進展,政府主動將已經掌握的名人詐騙案件匯整後提供Google做源頭阻絕,未來刑事局也會針對新的詐騙態樣與Google保持橫向聯繫,讓平台業者能即時掌握做出反應。
羅秉成指出,臉書對於165通報的詐騙廣告移除率可達100%,政府也推動投資廣告實名制,針對數量最多的網路投資廣告,希望從前端就達到篩選效果。
強化犯罪處罰、加重刑責
法務部表示,身為「打詐國家隊」之一員,負責懲詐偵查打擊面向,鑒於詐欺犯罪逐年成長,且質變為暴力性、組織性犯罪,為能有效打擊詐欺犯罪,除於法制面主動提出包括刑法、洗錢防制法、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等修法,強化規範密度,增加執法利器,擴大處罰、加重刑責,以達到遏止詐欺犯罪之目標外,另於查緝面積極督導台高檢署帶領全國檢警調機關,統合偵辦量能,朝「檢肅暴力幫派、嚴懲詐欺集團、截斷不法金流」三大重點方向貫徹執行,強力抑制詐欺集團氣焰。
根據行政院資料,新世代打詐行動綱領1.0版階段,2022年公私協力已攔阻7979件,金額為新台幣42億元;對於疑涉詐欺的境外金融帳戶預警,2022年也攔阻135件,金額達1.4億元。另外2021年至2022年,透過阻斷詐騙門號手段,電話詐騙案件數因此減少逾3成;去年8月推出攔阻簡訊關鍵字後,截至去年12月底,簡訊詐欺案件數也減少將近9成。
- 「查緝詐欺及資通犯罪督導中心」今揭牌,9波專案扣押犯罪所得逾22億,陳建仁:明提出1.5版打詐綱領
- 行政院會通過修法,詐騙集團誘拐「豬仔」未遂最高判7年,拘禁致死最重可判無期
- 電信詐欺質變為暴力虐待,法務部修法加強打擊「打詐、掃黑、掃毒」三大類犯罪
延伸閱讀
- 台大財金畢業被騙271萬⋯⋯ im.B借貸媒合平台詐騙案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埋單?
- 行政院會通過「打詐3法」:收集帳戶最重可處5年、網路投資廣告實名制、洩漏個資最重罰千萬
- 司改會調查:8成立委認為「網路詐騙」是最迫切的數位犯罪議題,政府應全面強化個資保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