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亭出兵,大夢初醒:德國改變戰後外交思維,擴充軍費捍衛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世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亭悍然出兵烏克蘭,讓德國這個歐陸經濟大國彷彿久夢初醒,突然覺悟堅強的戰力才是歐洲和平的前提。再不強化國防,投資「硬實力」嚇阻獨裁者,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歐洲好不容易建立的自由民主恐怕不保。
文:林育立(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
2022年2月24日肯定是歐洲歷史上重要的一天。俄軍在這一天入侵烏克蘭,三天後,德國打破二戰以來的禁忌,宣布將大幅擴充軍力。
德國一改過去偏重貿易和對話的和平外交傳統,突然覺悟「硬實力」的必要性,對歐洲地緣政治將有深遠的影響。
納粹德國揮軍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後大軍入侵蘇聯,至少造成2500萬人死亡。戰爭陰影深刻影響德國戰後的外交思維,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西德1970年代起推動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藉由與波蘭、蘇聯等東歐國家的和解、來往與貿易,促進這些共產國家的民主和開放。
事後看來,當年東進政策的確打破冷戰對峙的僵局,為歐洲結束分裂鋪路。兩德統一30多年來,東進政策的思維持續主導德國的對俄關係,柏林與莫斯科的來往聚焦在貿易、對話和談判,軍事只是非不得已的選項。
因此,儘管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不再掩飾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併吞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和扶持東部兩省份獨立,2015年德國仍不顧波蘭和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的疑慮,與俄國簽約興建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按照這個根深蒂固的和平外交傳統,擴大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增加彼此的依賴是歐洲和平的最佳保證。
德國政壇也普遍排斥使用軍力,民意反對增加國防預算,軍力與經濟實力不成對比,長年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邦的詬病。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再斥責德國不願增加軍費,只想躲在美國提供的安全傘,深受俄國威脅的中東歐各國也對德國的軟弱表示不解。
普亭悍然出兵烏克蘭,讓德國這個歐陸經濟大國彷彿久夢初醒,突然覺悟堅強的戰力才是歐洲和平的前提。再不強化國防,投資「硬實力」嚇阻獨裁者,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歐洲好不容易建立的自由民主恐怕不保。
俄國揮軍入侵烏克蘭後3天,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隨即宣布將編列10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兆1000億元)的特別預算強化軍力,未來每一年的國防支出也將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2%。
德國再也不相信談判能讓普亭回心轉意,還與普亭政府決裂,準備全力降低對俄國能源的依賴,並與歐美各國聯手制裁,打算在國際上長期孤立俄羅斯,堪稱是外交政策的歷史性逆轉。從經濟規模和製造業實力來看,德國有機會在未來10年打造出歐洲最強大的軍隊,對歐洲地緣政治將有深遠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各國面臨外敵普亭威脅,對歐洲心臟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幾乎沒有疑慮,增加軍備的消息一傳出紛紛讚許和跟進。
這點部分得歸功於戰後數十年來德國對歷史的反省、以及與被入侵各國和解的成就,也讓人想起前波蘭外長席科斯基(Radosław Sikorski)2011年在柏林的名言:「相較於德國的力量,我更怕的是德國的不作為。」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2022烏克蘭危機:俄軍飛彈落在烏克蘭極西城市,距波蘭僅25公里遠
- 拒絕「關閉烏克蘭領空」,為什麼美國與北約擔憂設立「禁航區」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 女兒問「為什麼有那麼多俄羅斯人來」,烏克蘭女記者眼中自由的代價是什麼?
- 為何排斥難民的波蘭,卻對烏克蘭人敞開雙臂?
- 歐盟討論烏克蘭「緊急入歐」申請,立陶宛力挺,德國、荷蘭不給捷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德國社民黨長期主張「無武器的和平」,俄烏戰爭讓總理蕭茲認清事實硬起來 1月前
-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AI塑造的環境就像是廚房,駭客蟑螂找到價值就會攻擊 1月前
-
為什麼烏克蘭人不信任德國總統?他的名字「史坦麥爾」甚至成為陰險的代名詞 2月前
-
芬蘭總理表示幾週內決定是否加入北約,瑞典可能於6月底提出申請,俄羅斯將如何回應? 2月前
-
北京有本事做俄烏戰爭的調停人嗎? 3月前
-
邊境部署10萬大軍但不介入戰爭,北約的「紅線」在哪裡? 3月前
-
短短的十餘天烏克蘭戰事,已讓普亭的西進與南進計畫化為泡影 3月前
-
拜登批普亭「戰犯」、再軍援烏克蘭8億美元,俄羅斯否認砲轟馬里烏波爾平民避難所 3月前
-
烏克蘭使用美國AI人臉辨識死者與俄羅斯特工,專家擔憂該技術在戰時遭濫用 3月前
-
烏克蘭是後冷戰自由世界的縮影:只要懷念舊時榮光的大國仍在,永久和平就是一紙空話 3月前
-
外媒點出歐美情報指普亭可能健康有問題,有學者投書《衛報》認為此說法貶低真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3月前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走進戰火下的創傷現場,救援行動如何重新牽起人際間的珍貴聯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聚焦於戰爭中最大受害者──砲火下流離失所的人民,節目透過影像與聲音,帶領觀眾凝視全球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2集已於6月14日首度播出,本次特別邀請華人紀實攝影師張雍、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對談,帶領觀眾凝視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聆聽相遇與別離的故事,也讓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每場救援行動專業審慎的態度。這些因你我支持而促成的救援行動,都是為了重新牽起人際間被鋼鐵與火藥所摧毀的繫帶,世界展望會的工作人員則背負著託付與使命親臨現場,陪伴人們度過戰火下的煎熬苦難。
「我們不只看到《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還聽到月球背面的哭聲,所以世界展望會從來沒有選擇,只有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
數據解析:你我未曾意識到的「月球背面」
俄烏戰爭打響至今已逾三個多月,因戰事被迫離家的難民人數也急速攀升。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5月29日已經有超過680萬人自烏克蘭境內出逃至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鄰近歐洲國家,國際移民組織(IOM)的一項研究也預估有將近80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總計相當於將近四分之一的烏克蘭國民因為無情戰事淪為難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當烏克蘭戰事成為網路熱搜的同時,歐洲大陸遙遠的另一端也存在一群面臨相同困境的人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824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受俄烏戰爭影響產生的難民僅占全球難民總數的18%。這意味著全球戰火不只存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當我們揭開數據,就會發現其中還包括敘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中東或非洲部分地區長久性的區域武裝衝突。而更令人不忍的是,在824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中,兒童人數占比竟高達42%,這些本與戰火紛爭最不相干的族群,卻需要承受這一切悲劇性的後果,甚至改變了他或她的一生。

走入真實現場:救援最前線的世界展望會事工

「在普遍國際的人道救援中,有一種描述是『戰爭已經逐漸敘利亞化』。」國際戰火衝突的時間拉長,不只剝奪以千萬計的孩子們在正常生活環境下溫飽、健康成長的權利,複雜的環境更讓兒童拐騙及販賣、女性保護問題隨之而來。
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者數百萬家庭的不幸遭遇,更是戰爭對社會關係的撕裂創口;只有當我們直視數字時才會猛然驚覺,原來世界比想像的更加不平靜。特別來賓張雍也感慨道,這些數字正是驅使他走入現場的動機之一,他想要與人們面對面的互動,相處、攀談、接觸……藉此豐滿個體生命的輪廓,讓人真正為人,不再只是數據中的千百萬分之一。而就在奔走無數逃難前線,體會萬千生離死別後的某天清晨,他一如往常地在路上慢跑,突然瞥見有隻毛毛蟲正緩慢地在路上爬行,於是他停下來,小心翼翼地將其安置路旁,又跑了幾步以後,他猛然發現道路上竟然還有好幾十隻毛毛蟲。但因為能力實在有限,無法將所有毛毛蟲一一安置,最終,他只好繞道而行。
當這猶如寓言故事般的親身經歷與冰冷的統計數字相互對比,它給了我們更為震撼的啟示──除了網路媒體讓我們看到的景象外,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甚至是連攝影記者都難以進入的角落,裡頭還有更多的生命也如同烏克蘭的難民一樣急需救援,而僅靠我們一己之力能做的卻非常有限。面對遙遠且數量龐大的求助者,事實上是需要如同世界展望會這般更大、更有組織的團體,才能凝聚足夠的力量,給予急需救援的人們實質幫助。
例如今年的烏克蘭難民救援行動,除了協助安置順利出逃、在歐洲國家顛沛流離的難民以外,第一時間世界展望會也進入烏克蘭,給予前線無法逃出的人們最緊急的「物資救援」,包含水、糧食、燃料等;幾經輾轉後,部分烏克蘭人也在三月陸續回到故土,此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飲用水的處置,接著便是家園重建的漫漫長路。於是世界展望會也於同一時間向當地註冊進駐、開展地方資源網絡,協助難民重建家園,從最基礎的庇護所開始向外擴充,包括生活生計、孩童教育、婦女保護、家庭與心理治療等。


救援施行: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的執行策略
人道救援行動涵蓋甚廣,下至民生物資援助、上至個體關懷照護及社會系統建置,面對如此緊急又錯綜複雜的需求,世界展望會也嚴肅謹慎的對待,從前期評估到後期規劃都有完備的流程,系統性的把關所有環節,並於地方上累積更豐沛的區域網絡及行動量能,張開更多防護網,最後運用專業落實每份跨海祝福,建立關懷世界與孩子的正向循環。
一、漸進式評估與規劃
首先審視對象於生理、安全、社會等各方面需求的急迫性,擬定不同階段的救援行動。優先項目為「挽救生命」,例如供給糧食飲水補給、遞送生活物資等,滿足難民生理上的基礎需求;接下來則以「陪伴、關懷」為進階項目,例如提供基礎的庇護所收容,或是成立婦女兒童專責關懷中心、教育機構,旨在建置完整的安全及社會生態,給予難民最大的協助。
二、服務團隊在地化
世界展望會在工作執行時,總是會盡量組織在地的團隊,或與當地且具信譽的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避免因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民情而產生隔閡,也讓地方上資源及訊息網絡,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展開,如此一來才能使資源被誠信且有效的利用。
三、專業規劃與救援
世界展望會於任何行動前,都會制定明確清楚的工作方向,包含救援目標、執行策略、救援對象數量規模、工作細目等,且前往前線的事工們都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學習判別危險及緊急因應措施,如此一來提供當地適切妥當的協助。

重新牽起聯繫: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除了世界展望會,世上仍有許多人以自身力量,志願投入人道救援的服務。就像來賓張雍在羅馬尼亞邊境認識的當地志工,他們在邊境發放三明治、飲水等物資給滿載烏克蘭難民的遊覽車,但因為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語言並不相通,這讓張雍感到十分好奇:「在援助的過程中不會碰上溝通障礙嗎?」男子搖了搖頭,笑著回答道:「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雖然剛開始並不完全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意義,但經過接著的幾次物資發放,張雍目睹了好幾次相同的畫面──當志工將三明治交到人們手上時,人們的淚水就從眼眶裡泛出。於是我們都懂了,那是某種難以言說的、人與人之間珍貴而無可取代的聯繫。
一起幫助孩子結束旅程,重返家園!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