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改造計畫》:「四天工作週」的價值無法量化,但你知道它值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週末要休息,這是上帝規定的,但現在每個人幾乎都加入了「超時工作的邪教」。如果我們能夠各方面都善待自己少做一些、也願意放手少擁有一些,就能在這四十八小時裡獲得真正休息的感覺,並重燃生活的熱情。
文:卡特里娜・翁斯塔(Katrina Onstad)
縮短工時讓工作效率倍增,家庭生活美滿,氣候變遷減緩
過去數十年來,時好時壞的經濟已成了一種常態。一端是高失業率、經濟成長緩慢、薪資未漲;另一端是賺得多但沒什麼休閒;中間則是:分秒必爭和疲憊。不是工作不夠分給多數人做,就是工作太多只集中於某些人身上。
兩端差距看似大到無法縮短,但英國一個名為「新經濟基金會」的經濟學家智囊團看到了希望,針對延長週末和縮短工作週提出了解決方案。在歐洲各發達經濟體當中,英國的工作週時是最長的:四十八小時。
新經濟基金會認為,假如所有英國人的工時都減少,就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減少失業人口、增加更多的納稅人口,整體而言十分有利。此外,隨著工時減少,環境也能獲益,因為平均工時較短的國家相對使用較少的能源。據美國經濟及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一份報告推測,工時縮短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有關;相對地,這也意味著全球氣候變化會趨緩。他們雖未直言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大膽假設,縮短工時還可能減少消費。
但這項提議似乎只對全職員工有利,而非時薪員工。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若再減少低收入人口的工作量,他們的生活水平難道不會降得更低嗎? 對此,新經濟基金會的社會政策組主任安娜.庫特(Anna Coote)表示:「如果你要縮短低階員工的每週工時,你必須同時提高他們的時薪;你不能沒有配套措施就貿然行事。」但是,要企業開始增加這樣的財政支出,得先證明那些工作時數減少的人,比起每週工作四十多小時的全職員工,其每小時的工作效率還要高。
新經濟基金會提出了一個逐步過度到較低工時機制的方案。新進員工可以一週工作四天,年紀較長的員工(如五十五歲左右),可以逐年降低每週工時一小時,直到退休為止。這些措施在實行以後,將有大量員工的每週工時縮短。員工可以選擇逐步加薪或逐步減少工時。
庫特表示,荷蘭、德國和比利時人的工作時數都比英國或美國人少,但這三國的經濟依舊十分強盛。在瑞典哥德堡,一間由政府資助的養老院正進行為期兩年的實驗,旨在研究工時縮短、但支領全薪的八十名看護,看此舉能否創造足夠的利益來攤平額外員工的招聘成本。據前期報告顯示,缺勤率下降一半,護理品質卻有所提升(雖然該計畫的成本引發了一些爭議)。此外,同在哥德堡的豐田汽車則成功印證了縮短工時的好處:該公司在十三年前轉為每日工時六小時,利潤因而增長百分之二十五。
這些縮短工時的實驗不僅是理論,假如哪一天我們沒工作可做,它們可能就會成真。未來學家早就預測,自動化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造成大量失業。就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所指的未來就是現在;畢竟,過去十年來,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在世界各地的製造業裡,我們已經看到機器人取代了人力;更明顯的是,就連看似不可能受影響的產業,如計程車和飯店,都已經遭到新科技取代。據牛津大學的研究推估,美國在未來二十年間,將有百分之四十七的職位變成自動化。
人們該如何在後工作社會裡應對生命的衝擊?有一種想法是說,所有公民每年都應獲得由政府給付的收入,領取足以維生的薪資來縮短貧富差距,好讓所有人都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另外,解決機器人問題還有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縮短每週工時,如此便能釋出更多的工作機會。
其實在許久以前,美國工業就曾選擇走上這條路。那是史上極為奇特的一段路程,我們的工作週,以及我們的生活,差點就變成跟今日截然不同的模樣。
一九三○年十二月,由於家樂氏創辦人威爾.家樂(W. K. Kellogg)的一時興起,他將密西根州巴特爾克里克的玉米片工廠從每天三組八小時輪班,改成四組六小時輪班制。在經濟大蕭條、大量失業的期間,這個小鎮突然多出四百個新的工作機會。精力充沛的員工很快證明自己每週工作三十小時也跟四十小時一樣有效率,因而獲得加薪。
家樂氏的實驗十分成功,每週三十小時工時看似工業界未來發展的方向。於是,阿拉巴馬州的參議員休戈.布萊克(Hugo L. Black)於一九三二年提出一個關鍵的縮短工時法案,明訂美國每週工作五天、三十小時的工時;一旦超時工作,將嚴厲開罰。
他在廣播中向全國人民承諾,這項法案馬上就能讓全美六百五十萬的失業人口有工作可做。一九三三年,參議院通過了這項「三十工時週法案」。然而,「全國製造商協會」對此極力反對,委請政治說客居中斡旋;羅斯福總統因此讓步,不再支持。這個法案後來提交眾議院表決,並在一九三八年頒訂新規,最終明定每週工作四十小時。
於是,四十小時工作週成為常態,三十小時等其他可能性自此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但是,家樂氏工廠在部門不斷裁減的情況下依舊保持三十小時工作週,直到一九八五年為止。當最後一班工作結束時,工人們還在當地酒吧舉行了一場模擬葬禮,裡頭放置一個紙板棺材,象徵三十小時工作週的逝去。
一九九二年間,在電影製作人暨「拿回你時間」倡議團體創辦人約翰.葛拉夫(John de Graaf)與歷史學家班傑明.亨尼卡特(Benjamin Hunnicutt)做的一系列採訪中,家樂氏最後那批員工回憶自己生活受到縮短工時的影響。葛拉夫在AlterNet上如此描述: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