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專訪】新能祭策展人:在台灣還沒有喜歡的派對,那就自己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能祭的籌辦期間受疫情惶惶追趕,迫使團隊不得不沙盤推演各種方案,也使活動理所當然朝穿梭虛實前進。對李彥儀來說,由於數位藝術本身就是就是網路原生,當不受限於實體展演的器材與環境、潛進虛擬藝廊後它簡直如魚得水。
新能祭緊鑼密鼓籌備期間,創辦人Sonia Calico和李彥儀抽空接受我們的採訪,聊聊這個揉雜藝術與音樂,並遊走在虛擬現實邊界的音樂祭是如何生成,以及他們將會成為什麼樣子。

如果沒有,就自己做一個
問及何以起心動念籌辦新能祭,熱愛派對的兩人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喜歡的派對形式,在台灣目前還不存在。」
翻開Sonia Calico的經歷,先是搞了個搖滾樂團,爾後專注個人電子音樂的創作。時時幫歌手編曲或製作,常常巡迴世界表演並曾與倫敦廠牌More Time Records合作發行《Simulation Of An Overloaded World》專輯,不過貫穿她生命的還是派對。
「我用派對來創作。」Sonia Calico說。
起初只是好玩,當市面上的派對都沒有她感興趣的,乾脆就自己辦。但是隨著經驗的積累,也忍不住想在熟悉的場域裡尋找新的可能性,放入更多樣的元素和概念。因緣際會下,同為派對之友的李彥儀和她討論起此事。

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李彥儀,過去曾在國外生活,漫遊倫敦或紐約的美術館的Museum Late活動。Museum Late活動的特點即是邀請許多有創新能力的音樂人,到平日莊嚴安靜的場域表演喧囂的實驗聲響,這樣的文化結合讓她心旌搖曳,然而回到台灣後每次提案都被駁回。
不氣餒的她乾脆頻繁在策展中融入電子樂派對或是聆聽時域(Listening Setction),希望藉由聲響觸及到視覺藝術之外的觀眾、拓展藝術的邊界。
同樣熱愛派對的她們,對巴薩隆納發跡的Sónar音樂祭情有獨鍾。Sónar不單只有表演,音樂祭期間也籌辦工作坊和展覽,提供一個場域讓世界各地的音樂和藝術創作者/表演者們,交流各地的聲音場景以及對音樂創作的想法。
始於電子樂但不限於此的樣貌是她們的烏托邦,可是,受限於疫情肉體被鎖在台灣無法盡情暢遊的她們,環繞一圈島上實在沒有像Sónar這樣的音樂祭,跑趴時又不時感受到針對女性或性少數的陽剛惡意,比起大聲疾呼宣導,她們更想要一個多元開放的場域,能夠包容形形色色的人們。
一如往常,既然沒有就自己做呀。

電子音樂創作人、歌手與藝術家三足鼎立激盪音樂火花
長期浸淫電子樂文化的Sonia Calico本身也是行動者,除了個人廠牌UnderU之外,亦組織臥房創作者集會Beatmakers Taipei。她分析台灣的電子音樂場景,經常以外國DJ作為號召吸引觀眾,即便台灣有許多優質創作者卻鮮少能擔任頭牌。
這事情也曾發生在台灣的搖滾和嘻哈場景中,先以國外輸入的英搖(Brit-pop)和東西岸嘻哈馬首是瞻,再逐漸茁壯出本土創作者,電子樂遲早也因循前例走上這樣的發展,而當現在台灣已經有了足夠數量的優秀聲響創作者,缺的便是一個將他們推到聚光燈下的舞台。
新能祭想成為這個舞台。
李彥儀也觀察到,因為外國DJ受疫情邊境管制無法來台,派對愛好者的目光也逐漸落向台灣本土創作者身上,而當趨勢已蠢蠢欲動,新能祭也有更大的企圖去打造能量豐沛的舞台讓大家盡情施展,並提出「新能三角」的概念。
「新能三角」由電子音樂創作人、歌手與藝術家三者鼎立構成舞台,Sonia Calico和李彥儀各自邀請了兼具經驗、實力與開闊心靈對跨界躍躍欲試的人們,再依照他們的連接點安排分組打怪。以春豔X3R2X李亦凡這組來說,三個大男孩除了對電動的迷戀外,更重要的是他們三者的作品中帶著著一絲獵奇的幽默,致使他們成為合作的首選。
而在理化兄弟 X 美秀樂團狗柏的組合中,本身沈迷Making文化的理化兄弟,和熱愛自製樂器的狗柏也一拍即合,彼此音樂中濃濃的台灣氛圍更加深了這組合的可看性。
備受期待的女子組合阿爆 X Sonia Calico X Veeeky,三位富具力量的女子在創作期間共同打造了一個追求自我本源的「鹿女」故事,根據阿爆的說法應該會提供觀眾一場頗「兇」的表演。
這份令人閃閃發光的合作清單所激起的火花,不禁讓人覺得Sonia Calico和李彥儀再再強調的交流精神,在音樂祭都還沒開始就成功一半,更遑論SOWUT X B E N N X XTRUX這組碰撞後就直接發了一首單曲。

後疫情時代的虛擬與現實遊走
新能祭的籌辦期間受疫情惶惶追趕,迫使團隊不得不沙盤推演各種方案,也使活動理所當然朝穿梭虛實前進。對李彥儀來說,由於數位藝術本身就是就是網路原生,當不受限於實體展演的器材與環境、潛進虛擬藝廊後它簡直如魚得水。
李彥儀以「構成你命運的每則故事,來自於你的創造」為母題,邀請三位藝術家打造空間,並公開對世界徵件(Open Call)邀請數位藝術創作者加入新能祭的行列。
透過開放社群平台hubs by Mozilla,藝術家Veeeky、XTRUX與林子化身網路世界的建築師,逐步建構自我空間回應主題。長期身處中國的Veeeky對於監控資本主義份外有感,她的《水皮》柔軟且充滿身體的顯像與隱喻,起伏的山脈與花朵皆回望人類在網路資源中化身商品的議題。
由新媒體創作者們組成的XTRUX,對無論工作和休息都投入Discord、電動遊戲和特效製作上的他們來說,生活的本質無分現實與虛擬,他們的空間《虛擬曖昧》乍看是潑墨山水,細看才明瞭是位在無盡數位荒原的大型動物骨骸。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