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送中到俄烏戰爭,在立院卡關17年的「難民法」為何遲遲不實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克蘭不會是我們有生之年目睹的最後一場的難民危機,台灣不能永遠只被動端出粗糙的延簽政策,或者只靠開一個賑濟專戶,用民眾的愛心遮掩我國政府應該要承擔的人權和國際責任。盡早讓「難民法」通過,才是世界上許許多多為了捍衛公平自由而遭遇壓迫的人們,最確切需要的。
文:林姝函(台灣人權促進會難民議題專員)
因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在立法院闖關17年的「難民法」草案再次浮上檯面。
過去三年多,我們看見國際間因戰爭和鎮壓導致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潮,從香港、衣索比亞、緬甸、阿富汗,到此刻的烏克蘭。這三年之間,台灣做過什麼來協助已經在我國境內,卻再也回不了家的難民?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難民法」草案屢次被排入立法院的優先法案,最後卻都不了了之?
誰是難民?什麼是庇護政策?
國際普遍指稱的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屬於特定的社會團體或因為發表特定的政治言論,而恐懼遭到迫害因此不能返回原國家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這個定義最早出現在1951年的《關於難民定位公約》,後被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組織援用。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難民公約》嚴格限制的五大範疇逐漸不敷使用,因此各個國家逐漸發展出其他的庇護種類,也為了讓有危險的人可以立即遠離傷害,因此核發得以即時入境的人道簽證。例如,為了安置逃離戰火的烏克蘭人,歐盟於三月初啟動「臨時保護指令」(Temporary Protection Directive),讓烏克蘭人能免於漫長的難民身分審查,先救急取得再會員國內最長3年的居留。
簡單來說,庇護政策可視為一把大傘,目的是為了保護受到迫害的外國公民,而難民是受到庇護的其中一群人。
台灣難民法草案的歷史
台灣的難民政策經過17年的征戰,至今仍是真空狀態。
2005年,行政院首次將「難民法」送進立法院審議,此後「難民法」草案被提16次,其中五次由行政院,立委和政黨黨團11次。2016年,由於敘利亞庫德族小男孩Alan Kurdi伏屍於土耳其海灘上的照片後續影響,甚至有四種草案版本交付立法院,四個版本後來併案審查,沒有保留條文送出內政與國防外交聯合審查委員會,但最終沒有被排進二讀議案。
整體而言,「難民法」草案包含規範適用對象、難民身分審查程序、審查委員的組成、排除條款、取得難民身分後的權利、申訴辦法及不遣返原則等等;雖然早年草案一併適用中港澳人民,但後期的版本皆不納入,其餘不同版本間並無顯著的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起,「難民法」草案跨出了難民的傳統定義,皆明確包含因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而遭迫害,及因大規模自然災害或戰爭而被迫流亡的尋求庇護者。
其實,庇護法制化的概念並非空降。《內政部移民署組織法》第2條,早早就明訂「難民之認定、庇護及安置管理」為移民署職掌業務之一。
此外,為因應兩岸的特殊國情,《香港澳門關係條例》(下稱《港澳條例》)及《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下稱《大陸人民定居辦法》),皆有近似庇護作用的條文。

《港澳條例》第18條載「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而《大陸人民定居辦法》則有「因領導民主運動有傑出表現之具體事實及受迫害之立即危險而申請長期居留者,主管機關得予專案許可」。
最後,《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後的第16條,針對在某個時限前,自泰國、緬甸入境之無國籍人民及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或自印度或尼泊爾地區入境之無國籍人民,得以經相關主管機關許可後居留。
然而,上述條文不僅規範模糊難以適用,最重要的是完全排除了外國難民,即使台灣人對這群人的關注正在與日俱增。
台灣一次只給30日簽證,在台烏克蘭人即便安全也無法安心生活
2022年3月初,內政部長徐國勇在質詢時承諾,在台烏克蘭人簽證到期後,只要提出申請,就一定會延長;上週五,外交部也公布基於人道考量,將放寬國人及持有居留證在台烏克蘭人士的烏克蘭籍親屬,得申請「停留特別入境許可」來台灣。
簽證無限制次數延長,是台灣政府應變的人道措施,聲勢很大,實則幫助力道很小,最大的問題,在於簽證種類和期限。
這項措施主要協助的對象,是居留事由已經不存在(常見如學業結束、或雇主沒有續聘)但又不能返國的烏克蘭人。他們可以向主管機關移民署申請,獲得一次30日為限的停留簽證。
然而,雖然政府口頭保證「只要申請就會允許」,但由於沒有清楚交代這項措施會實施多久,當事人常面臨下個30天還會不會在台灣,讓他們不敢做長遠的計畫,租屋甚至經常被拒絕。有一位台權會曾接觸的當事人說,他不敢多買一件衣服、不敢置入最基礎的家電:
「因為不確定會不會下個月就被要求離開台灣,行李箱裝不下的東西,我一樣也不敢買。」
此外,簽證的種類是停留,在台期間禁止工作、讀書、沒有健保,甚至難以使用電信合約、銀行帳戶。他們在台灣是安全了,但從來不能安心生活。

「難民法」卡關的原因:中國因素、社會不理解
建立難民機制不但是基於人權考量,甚至有助於社會管理,但政府卻越來越不願意談論。從台灣人權促進會過去拜會和多方交流的經驗,得出的原因有兩大類:一個是中國因素,第二是社會大眾對難民的認知。
「難民法」的適用對象是外國人,而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框架下排除了中港澳人民,這恰與許多人擔憂會淪為敵營滲透管道相反。然這種明確的劃界卻有可能成為台灣乃至於中國政府的痛點,引發政治或國安危機。
事實上,政府接收難民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也會設定收容人數上限。而綜合考量台灣的地理位置、國際影響力、歷史和文化等因素,台灣不太可能成為難民流動的首要目的地。最後,就台權會過去協助的個案,難民的社會經濟地位就如我們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專業能力,而他們一旦取得居留開始工作,也要繳交健保和稅。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3-17 小粉紅與「大翻譯運動」:俄軍順利就是天下無敵,受阻就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 2022-03-17 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國際兵團」進入烏克蘭,世界各國如何看待這件事?
- 2022-03-17 從反送中到俄烏戰爭,在立院卡關17年的「難民法」為何遲遲不實現?
- 2022-03-17 美國70年代「停滯性通膨」是怎麼發生的?俄烏戰爭正在重演歷史嗎?
- 2022-03-17 是人口拐賣還是接回代孕寶寶?兩名中國公民試圖帶烏克蘭嬰兒離境被捕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