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生育率連7跌、年花近千億也難以「催生」,民團與立委呼籲政院成立少子化專責機關

台灣生育率連7跌、年花近千億也難以「催生」,民團與立委呼籲政院成立少子化專責機關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統計,臺灣在兒童暨家庭的公共支出只有4%,相較美國的10%、歐洲平均20%、北歐國家更是25%,民間團體認為這數字實在太低。

台灣已經連續2年「生不如死」,2021年的出生人口、結婚對數雙雙創下歷史新低,2021年總生育率0.98%,比2020年還少0.1%,台灣的生育率已連續7年下降,政府今年就育兒政策投入800億,但朝野立委和民間團體都認為政策治標不治本,光是「發錢」沒用,應該有其他更完整和積極的措施,為了讓現有政策橫向整合、檢視政策成效;政院應該成立專責單位來強化力道。

民間團體:提高津貼發錢不足以催生

兒福聯盟、兒童健康聯盟與立法院兒少權利促進會共同舉辦記者會,指出現行少子化政策三大問題包括缺乏橫向整合、政策成效沒有評估、提高津貼不足以催生等;並指出鄰國日本為因應少子化問題,將於2023年4月成立更高權責的「兒童家庭廳」,以統合相關政策;呼籲行政院成立少子化專責機關,定期檢視少子化政策執行成效,優先回應育兒家長的需求,提供家長全方位的育兒支持。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指出,行政院2018年提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但2021年我國的生育率卻不到1,新生兒人數不到16萬,世界排名倒數,檢視政策存在三大問題,包括各部會缺乏橫向整合,各自為政;政策成效缺評估,生育率1.4難以達標;提高津貼發錢不足以催生,包括友善育兒職場、住宅補貼、托育、教育等面向也要一併考量,才能讓夫妻願意生。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吳春福表示,兒童世代不是拼湊問題,專責機構非常重要,根據統計,台灣在兒童暨家庭的公共支出只有4%,相較美國的10%、歐洲平均20%、北歐國家更是25%,實在太低,兒虐、兒福等各項議題非常複雜,要有專責單位,才能在錢、人、制度與執行上一貫。

立委王婉諭表示,自己身為4個小孩的母親,從自然受孕、流產與人工受孕都有經歷過,她認為應該要從經濟、文化、勞動與防止虐兒等面向面對少子化問題,包括高房價、低薪資等經濟問題,家庭與工作難以兼顧,照顧責任多落在女性身上及兒童易遭不當對待,也讓爸媽擔心受怕,因此支持政府成立專責機構,解決少子女化危機。

邱臣遠提到,夫婦月薪都6萬的雙薪家庭,如果要養小孩與存錢的話,每個月頂多存1萬,房子200萬的頭期款要存16年才能存到,在生存壓力這麼大的狀況下,少子化不會因為政府幾千元的津貼就改善,他建議仿效日本成立專責機關,加強應對少子化的力道。

行政院:政策已有成效,各方意見都會參採

對於社福團體與立委的呼籲,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天在行政院院會會後記者會上回應,政府推動少子女化政策,預算年年增加,今年有800億元,明年達千億元,推動提高育兒津貼、增加公共托育名額、補助不孕症治療等多項政策,有顯著成效,少子女化議題有多種因素與挑戰,各方的建議都會參採,有更好的建議,政院也會誠心誠意推動。

行政院昨日召開「性別平等會第25次委員會議」,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蔡政府是史上最照顧育兒家庭的政府,投入的相關經費從2016年的150多億元,增加到今年超過800億元,明(2023)年預計近千億元,從受孕、懷胎、產檢、育嬰等,都要給予國人更多的支持和照顧。

此外,去年7月多項措施亦上路,包括擴大不孕症補助、增加產檢補助、提高育嬰留職津貼及增加申請彈性等;另一方面,去年8月育兒津貼已從每人每月2500元提高至3500元,今年8月起將再增至5000元。政府亦提高育嬰留職津貼,由6成薪提高至8成薪,近半年多來已支付近20億元,同時亦增加申請彈性,並修改相關法規。

不過立委蔣萬安日前在院會總質詢時就質疑,民進黨政府已經編列超過上千億元的預算在少子女化上,至今已執行超過1700億元,結果台灣新生兒人口數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懸崖式下滑」,政府花了那麼多年和錢,每一年新生兒人數總要成長一些,不然稍微趨緩、持平也好,結果出生數還是不斷下降,不斷補助育兒津貼,看起來很好,但是結果論就沒成效。

針對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當時則表示,推出相關政策,照理講應該都會有效,對生養品質都會有所幫助,但是生育率能夠平穩就算不錯,全世界受到疫情2年來影響,生育率都在往下降。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