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樓上的好人》作者陳思宏:故事裡的魔幻時刻,如鵜鶘揮翅,羽毛翻飛狂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思宏筆下故事遼闊,龐雜記憶勾勒地景,前往遠方,也回望家鄉。「夏日三部曲」途經永靖、佛羅里達溽暑,這回《樓上的好人》則在柏林與員林的盛夏,但員林老城早在時光裡走遠,從記憶裡變形。
文:愛麗絲
陳思宏人生裡第一場電影,在彰化永靖城腳媽。那是宗教殺戮的場所,但殺豬獻祭與露天電影院在同一個小廟廣場,投影幕與他的目光同時亮起,上演魔幻時刻,而他與姐姐進員林國際大戲院看的第一場電影,則是《蘇菲亞的選擇》。「當年姐姐很想看那部限制級電影,一直很擔心無法夾帶我這跟屁蟲進去,還好啦,那時候只要能賣票就好,誰還管你幾歲啊!」
員林是南彰化重要的商業及娛樂中心,陳思宏的童年記憶中,要進城,就是進員林。「對我們這種鄉巴佬來說,看電影是大事,要穿好一點的衣服、打扮妥當出門,」心跳狂奔,搭上鐵皮台汽客運,進城,買票,入座,銀幕裡生離死別愛恨糾葛,在略顯懞懂的年紀,帶陳思宏遁入他當時還摸不透的時空。當年的永靖孩子進城,自此愛上電影。
「《樓上的好人》中每一場電影,都對小說情節推進有很大關係。」而這每一場電影,也都在陳思宏的人生裡。
「那時我國小一年級,不能完全理解電影的內容,有些畫面卻深深烙印在腦海裡,」陳思宏大三、大四時重看《蘇菲亞的選擇》,彷彿召喚記憶,「記憶就是這麼奇怪的事情,生命就是如此殘酷,此時此刻無法理解、產生共鳴的事情,不代表不會在二十年後回來找你。」聽來鬼魅,悄無聲息,甚至毫無道理,一如梅莉.史翠普飾演角色在電影裡的艱困選擇。
「她這輩子已經毀了,那永遠是人生的創傷,像鬼一樣纏著她。」陳思宏當時的電影記憶,同樣不明所以卻永遠留存,「現在回想,這部電影存在我記憶中的道理,大概是為了被我寫進小說裡吧!」
《蘇菲亞的選擇》中,梅莉.史翠普被迫做出人生最艱難的一次選擇,而《樓上的好人》裡的大姐與小弟,則因母親的選擇,各自背負創傷,在心上裂成刀口,看似結痂脫落,卻仍隱隱滲出殷紅。
小說家用文字召喚記憶,映照現實
陳思宏的小說裡常有電影,「我希望讀者讀完我的書,不是到此為止,而是能找到故事裡的超連結,或許是電影、是書、是歌曲,讓他們也去讀這些,擴充閱讀經驗。」
於是,陳思宏筆下故事遼闊,龐雜記憶勾勒地景,前往遠方,也回望家鄉。「夏日三部曲」途經永靖、佛羅里達溽暑,這回《樓上的好人》則在柏林與員林的盛夏,但員林老城早在時光裡走遠,從記憶裡變形。
「我要回《鬼地方》的永靖,必經員林火車站,」童年時進城,成人後返鄉,時光讓陳思宏腦海裡的員林火車站往天上走,高架化如拉皮整修,脫胎換骨,童年印象消失無蹤。「但寫小說的人,永遠依戀消失的過去,」陳思宏用文字召喚過往,抵抗記憶的消逝,「好萊塢或許要靠強大的美術設計,但小說家可以靠文字召喚記憶。」
陳思宏筆下召喚的記憶,更映照著現實——他長年旅居的柏林、火車站、電影院,《樓上的好人》裡,滿是記憶與現實細密交織的軌跡,譬如陳思宏在街頭聽見的德文歌曲〈Ich war noch niemals in New York〉(我還從來沒去過紐約)。
「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德國聽街頭藝人唱的,當時現場所有德國人,全體跟著大唱特唱,到底是什麼歌有這種魔力?」不是當下流行歌曲,大家卻琅琅上口,〈Ich war noch niemals in New York〉是1982年發行的老歌,原唱烏多.尤爾根斯(Udo Jürgens)已逝世,該歌曲曾被中國筷子兄弟翻唱為中文版〈我想去紐約〉,也被德國獨立樂團Sportfreunde Stiller翻唱,傳唱至今。
「其實仔細一看,夭壽這歌詞明明就超級無敵悲傷啊,」曲調輕快,節奏清脆,但陳思宏細讀德文歌詞,說的卻是中產階級的丈夫,晚飯後出門買根菸,路途中卻發現自己其實相當不自由,絕不可能旋即抓起護照飛往紐約。
「我們被困在此時此刻,無法前往遠方,那是全體人類都能連結、產生共鳴的困境。」或許大多數人都曾有同樣的疑問與狂想,「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結婚、生子、工作,然後呢?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嗎?」歌曲裡唱的是對自由的集體渴望,即便無法抵達,追尋自由仍是不該被就此擱置、放棄的事,也是陳思宏藉《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樓上的好人》這「夏日三部曲」想告訴讀者的訊息。
自由是說走就走,是獨立解決問題
「什麼是自由?問此刻的台灣人一定都有答案吧,」陳思宏返台後仍在隔離中,熱愛奔向世界,無奈疫情惱人也擾人,打亂一切。
「自由是身體可以隨時說走就走,」前往遠方,並非參加每件事都被計劃、照顧好的旅行團,而是自助也自主,面對旅程中一切負重前行,交通、語言或許都是挑戰,「但真正的自由是能自己解決問題,當你被照顧得好好的,就不需要思考、也無法認識自己,但當你必須解決問題時,就會顯現出自己真正的個性,」陳思宏笑稱,「所以我說啊,婚前一定要先自助旅行,你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和這個人終老一生。」
旅行向來如人生縮影。
《樓上的好人》中,大姐出走到柏林找小弟,宛如掙脫束縛的鳥,揮翅翻飛,所有熟悉的陌生的都在狂舞,光怪陸離又現實無比,還有些療癒。
故事裡有柏林,有波羅的海,有西西里島,都是陳思宏曾造訪之處,而他最喜歡的,則是波羅的海上、德國最大島呂根島(Rügen)。「搭車只要兩個半小時就能抵達,整片海域、植物、房子、人類都是冷清孤寂的模樣。」在這裏,陳思宏能輕易發現無人之境,此處陽光、海水不熱情湧動,冰涼冷冽,反倒讓人放鬆。「在這裡,我可以暴力關機,重置自己。」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