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棄成長」的意思不是縮小GDP,而是打造一個不依賴成長的後資本主義經濟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未來與經濟發展的啟示之書,一部橫跨人類學、哲學、經濟、科學與生態的前瞻巨作。透過傑森.希克爾的宏觀視野帶領讀者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整合了學科,全面探討經濟發展於對於當代人類與環境的影響。
文: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為新經濟創造新貨幣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有句名言:「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資本主義死亡來得容易。」
說真的,這不令人意外。畢竟,資本主義是我們唯一知道的制度。即使我們有辦法終結它,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用什麼來取代它?革命成功當天,我們要做什麼?我們如何稱呼它?我們的思考能力甚至語言,在資本主義邊界止步,那條線外是恐怖的深淵。
多麼奇怪,我們的文化喜新厭舊,迷戀發明和創新。我們號稱崇尚有創意、跳脫傳統框框的思想。我們當然絕不會說一具智慧型手機或一件藝術品「是空前絕後最好的工具或畫,過去不曾創造過,未來永遠不會被超越,甚至不該嘗試」,低估人類的創造力未免太天真。
那為什麼一談到經濟制度,我們就照單全收資本主義是唯一可能選項的說法,甚至不該有創造更好制度的念頭?為什麼我們如此不離不棄地守著這個十六世紀古老模型的陳舊教條,頑固地拖著它進入一個明顯不適合它的未來?
但也許情況正在改變。二○一七年,在一場電視實況轉播的紐約市民大會上,一名叫做崔佛.希爾(Trevor Hill)的美國大學二年級生站起來,向南西.佩洛西(Nancy Pelosi)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佩洛西是當時美國眾議院議長,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崔佛.希爾引述哈佛大學做的調查,顯示十八到二十九歲的美國人有五十一%不再支持資本主義,詢問佩洛西所屬的民主黨,能否接受這個快速改變的現實,並表明對另類經濟的看法。
佩洛西明顯吃了一驚。「謝謝你的問題。」她說:「但抱歉我必須說,我們是資本主義者,就是這樣,改變不了。」
這段錄影被瘋傳。因為它勁爆又戲劇化地凸顯不能公開質疑資本主義的禁忌。崔佛.希爾不是死硬左派,他只是尋常的千禧世代,聰明、資訊豐富、對世界好奇,而且熱切憧憬一個更好的世界。他問了一個誠懇的問題,但結結巴巴和充滿戒心的佩洛西無法接受,甚至不能表達一個有意義的理由替她的立場辯護。資本主義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致它的支持者甚至不知道如何為它辯解。佩洛西的回答——「就是這樣」——旨在結束問題,但適得其反。它暴露了虛弱又疲憊的意識形態,就像是拉開遮住《綠野仙蹤》(Wizard of Oz)的窗簾。
這段錄影呈現人民的想像力,它揭露年輕人願意做不同的思考,願意質疑舊的確定性,而且他們不孤單。儘管大多數人可能不會給自己戴上反資本主義的帽子,調查結果仍顯示絕大多數人懷疑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原則。二○一五年YouGov民調發現,英國有六十四%的人認為資本主義不公平,即使在美國也高達五十五%,德國是扎實的七十七%。二○二○年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逾半(五十六%)民眾同意「資本主義弊大於利」,法國的比例高達六十九%,印度是驚人的七十四%。除此之外,在所有主要資本主義經濟體,整整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認為大公司很腐敗。
當「成長」一詞用來表述問題時,人民情緒變得甚至更強烈。二○一八年耶魯大學舉辦的民意調查發現,至少七十%美國人同意「環境保護比成長重要」。調查結果甚至在共和黨的州都成立,包括深南部。同意比例最低的州是奧克拉荷馬、阿肯色和西維吉尼亞,但即使在那裡,絕大多數選民(六十四%)也抱持這個立場。這個結果徹底推翻長久以來有關美國人對經濟態度的假設。
二○一九年,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問了十四個歐盟國家的人民一個問題,比上述問題更為強烈。他們將問題表述為:「你認為環境應被列為優先要務,即使這樣做會傷害經濟成長嗎?」人民想必會對這種取捨猶豫不決。然而在幾乎所有例子中,過半數人(介於五十五%和七十%之間)表示贊成。只有兩個國家例外,支持度略低於五十%。我們在西歐和北美洲以外的國家發現類似結果。一份檢視各項民調的科學評論發現,當人們必須在環保和成長之間做選擇時,「大多數民調和大多數國家,環保是優先選擇」。
在一些民調中,人們顯然願意更進一步。一項大型消費者調查研究發現,在全世界中等和高所得國家,平均約七十%的人認為過度消費使我們的地球和社會陷入危險,我們應該減少購買和擁有,而且這樣做無損我們的幸福或安康。這是驚人的結果。不論這些人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他們表達的原則直接衝撞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這個不尋常的故事過去幾乎完全被忽視。世界各地的人正在默默地渴望某個更好的東西。
有時科學證據會牴觸文明社會的主要世界觀,碰到這種情形時,我們必須做出選擇;要麼忽視科學,要麼改變自己的世界觀。當達爾文首度證明所有物種(包括人類)是共同祖先的後代,並經過漫長地質時間演化而成,在當時引起哄堂大笑。「人類從非人類演化而來,而非按照上帝形象創造出來」以及「生命在這個星球上的歷史遠比聖經似乎暗示的幾千年久遠」的概念,在當時完全無法被接受。有些人急切想要維持現狀,發明稀奇古怪的替代理論去解釋達爾文的證據,藉此否定他的結論。但真相揭曉,過不了多久,達爾文的研究已成為科學共識,並永遠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