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第一線教師哀鴻遍野,「雙語國家」為何成為語言學家口中「誤國誤民」的政策?

第一線教師哀鴻遍野,「雙語國家」為何成為語言學家口中「誤國誤民」的政策?
台南市「雙語暨英語教育資源中心」。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何萬順直言,學習英語本身並沒有錯,但國家將英語定為第二官方語言,背後的含義可不是人人都要會英文這麼簡單,這代表的是國家對於外來語言、文化的定位。

文: 李昀修

聽到「雙語國家」,台灣社會至少有八成的人會點頭稱是,畢竟英語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若能夠讓整體社會的英語程度提升,進而使英語的地位提昇為台灣的第二官方語言,不光是國家整體,想必台灣學子們的個人競爭力也將水漲船高,接軌世界也不過指日可待。

BUT,你知道,英語在台灣其實早已是「特殊地位」嗎?而又為何「雙語國家」居然會成為語言學家口中「誤國誤民」的政策呢?

夢幻泡泡的現實

東海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何萬順直言:「很少人對於這個政策本身在戰略目標上的錯誤提出質疑。但是其實如果去訪問第一線的老師,我們得到很多的訊息是——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的理由很簡單,何萬順直言道:「政府要雙語國家,因此指示教育部去進行雙語教育,教育部的技術官僚就產生出一個計畫,錢就下來了。一堆高中、國中、小學來爭,可是完全沒有討論啊?教育部的計畫在學理上是不是站得住腳?沒有討論,更不要說辯論。」

在看過幾則來自國教署的「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國中教育科官方帳號的教學影片後,他感嘆道老師們為了雙語而勉強改變自己的課程,是一種屈辱:「他是教很簡單的英文,但你可以觀察到英文也沒學到多少,內容也沒學到,但學校能在雙語教育上面打了個勾,又多了一門課,又多了一個老師,業績很漂亮。」

此外,對於雙語師資的標準,何萬順也質疑:「教育部在招募雙語老師的時候,標準就是英語要達到CEFR B2,換算成全民英檢是中高級,多益的話,最多是七百五十,但我請問,這兩個考試從來不考你半個『說』,你嘴巴都沒有講出半個音節,為什麼你有CEFR B2就可以用英語授課?」

我們完全肯認英語很重要,但⋯⋯師資的疑慮、教學的變形,不只耽誤老師也耽誤學生。

然而千萬別誤以為不需重視英文,作為語言學家,何萬順完全肯認英語的重要:「英語對學生而言,它的工具性、經濟性跟實用性是很強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國家的體制角度來替學生做一些選擇,從小學一路到大學,英文通通必修,因為英語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共通的語言。既然要培養出一個現代公民,那你有一些英語的基本能力是必須的。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體系底下,已經給了英語一個獨特的地位。」

攤開課綱,在台灣的國民教育裡,共有八種外語,其中有七種東南亞語和閩南語、客語、台灣手語一同分享每周一堂的堂數,而英語獨樹一幟,無須與他種語言競爭,每周至少三堂,是所有外語中最多的。

不像菲律賓、新加坡等曾被英美殖民的國家,英語在台灣單純是外語,並不屬於台灣本土的語言文化。當英語已因它的實用價值在教育上被賦予了特殊地位時,為台灣英語程度焦慮的人們該探討的是,如何改善英語教育,而非將英語抬高為第二官方語言。

說到底,如果不對英語教學的本質進行鑽研,提升課程本身的效果,無論在表面數據上下了多少功夫、無論計畫被冠上了怎樣光鮮亮麗的名稱,都與實際的英語能力沒有關係。

尤其,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這件事,很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

新殖民的誕生

何萬順警覺地說,絕對不能在文化價值上跟認同價值上把英語抬舉為國家的第二官方語,這與普遍台灣民眾對「英語就是好」的直覺大大違背,「但按照這個直覺走下去的話,台灣就會比今天更加淪落。生下來就認定自己是二流,然後永遠在追逐你心目中假想的一流。」

「新殖民主義」,何萬順口中吐出了這個詞,「雙語國家政策就是最明顯的表徵——台灣人習於被殖民。而今天它不是用軍隊、不是用政權來控制。它用的是經濟,是國際政治。然後又沒綁架你,是你自己心甘情願。」

不同的語言,就存在一種不同的認同、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價值與傳承。人們可以學習外語,但不需要因為某些外語強勢就將它列為官方語,就像我們不會看見美國覺得中國很有「錢途」就把中文列為官方語言、不會看到英國覺得日本的次文化強勢就把日文列為官方語言。

但台灣卻將文化和認同上的價值與實用和經濟上的價值混為一談,這是何萬順和許多語言學家心心念念的危機。他反問,台灣在語言、政治、文化上的願景究竟是什麼,難道是每個台灣人都講二流的華語、二流的英語嗎?

「全世界不會有第二個國家會去討論『我們要不要把一個外語變成我們的國家的最高地位的語言』⋯⋯台灣是一個多語國家,有二十種法定的「國家語言」。我們為什麼要成為只有華語跟英語的雙語國家?」

他說起一件真實故事:「在台灣語言學會的一個年會上,我做了一個跟台灣人的英語態度、英語崇拜、英語焦慮有關的報告,講完之後主持人就問在場的一位中研院的院士說『剛才何老師的報告,不曉得您有什麼看法?』」

何萬順頓了頓,接著說,「這院士輕輕地說一句話:『紐約的乞丐,英文比我好。』為什麼一個是乞丐,一個是院士?答案是一個會英文,一個有專業。」

何萬順朗聲大笑,而這似乎解釋了許多事情,無論是教育現場上,究竟是內容重要還是英文重要?或者是在語言願景上,究竟該追逐雙語國家?或者看清已身為多語國家的自己。

台灣人要做怎樣的台灣人,或許,是有文化、有自信的台灣人,是和世界平起平坐的台灣人。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 雙語國家之雙重危機——變形的教育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