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恥辱柱」啟動台灣重現計畫,拚群募150萬3D列印原版重建

香港大學「恥辱柱」啟動台灣重現計畫,拚群募150萬3D列印原版重建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李秉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恥辱柱有三個永久展示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去年被移除的香港1997年國殤之柱,在2008年被漆成橘色,是為了在當時舉辦北京奧運之時,抗議中國諸多違反人權的行為。

在香港大學佇立25年,於去年底被移除的「國殤之柱」(也稱為「恥辱柱」),將在台灣啟動「重現計畫」,華人民主書院發起群眾募資,要透過3D列印的方式打造這座別具意義的雕像,今(21)日立委范雲、賴香伶、林宜瑾等召開記者會,表達對此事的支持肯定;群眾募資目標150萬可打造原版7.5公尺高的雕像,盼能在今年紀念六四活動時登場亮相,未來也將在台灣尋找永久放置地點。

「六四」事件發生後,丹麥雕塑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創作「恥辱柱」,並與香港民間團體支聯會合作,從歐洲把作品送到香港,1997年先在維園燭光集會上展出,並到香港多個大學巡迴展出,其後支聯會和香港大學學生會合作,投票通過將永久擺放,於1998年正式停駐在香港大學校園內,並定調為「國殤之柱」,以悼念「六四」死難者。

RTXCXINO
圖為今年6月4日一批港大學生在國殤之柱前默哀|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國殤之柱」高約7公尺,上刻有多個身軀扭曲面容痛苦的人像,象徵血腥鎮壓的死難者,基座以紅字刻上「六四屠殺」和「老人豈能夠殺光年輕人」等字樣。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後,港大發出聲明表示,該雕塑已經老化,而他們聽取相應的「法律建議」認為「繼續容許該雕像於校園展示,會為大學帶來觸犯本港刑事罪行條例的法律風險。」,決定移除「國殤之柱」,以避免違法風險。

在台灣重現的意義:與世界連結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員吳叡人則說明,這個恥辱柱是一系列作品,是為了要提醒世人,讓人類感到羞愧的事件,不應該再次發生。而這樣的羞愧之事就是弱勢者被強者,例如國家權力傷害、屠殺的事件。目前全球除了短期展示的作品,有三個永久展示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去年被移除的香港1997年恥辱柱,在2008年被漆成橘色,是為了在當時舉辦北京奧運之時,抗議中國諸多違反人權的行為。

另外兩個則是在1999年在墨西哥的恥辱柱,目的是為了紀念當時1997年曾發生右翼民兵屠殺原住民非暴力運動者的慘;另外就是2000年在巴西,有19個農民工被警察射殺的悲劇;恥辱柱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人類應該要為了傷害同胞感到羞恥,並且避免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香港的恥辱柱存在了25年,後來在2015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和支聯會分道揚鑣,不再從「國殤」的角度來看待六四,而是希望能轉為紀念香港追求民主自決的運動。

吳叡人說,把「恥辱柱」帶來台灣所要紀念的不只是六四犧牲的中國學生,還有反送中的香港青年、被屠殺的猶太人及此刻被屠殺的烏克蘭人,且這個雕塑來台灣必然與台灣土地與歷史結合,也會變成紀念二二八之柱,所以他支持在台重建「恥辱柱」,譴責、抵抗還在屠殺弱者的獨裁政權與低頭主義者,而這個雕塑也會成為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象徵。

第一階段目標64萬,拚六四紀念活動完成亮相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曾建元則說明,「恥辱柱」原造價不斐,且因涉及重塑等技術問題,這次在台灣是以3D列印技術重建,目標是第一階段募資到64萬元,可打造3米的「恥辱柱」,終極目標則是2個月內募資到150萬,打造原版的7.5米「恥辱柱」,並於每年例行六四紀念活動時,「恥辱柱」能正式呈現在民眾眼前,之後也會將「恥辱柱」全台巡迴展出,並且尋找永久放置處。

原創者高志活日前受訪時曾經表示,他更願意把這座雕塑移至香港以外的其他地方,但目前不知道香港方面是否會同意,「如今我真心希望把它放在台灣。而我不確定台灣政府是否願意;但是,我們會試圖挽救它,讓它不至於在香港被毀」。

高志活此前公開表示,他是「國殤之柱」的擁有人,已委託香港律師向港大發信,要求就事件召開聆訊,希望「國殤之柱」在不受任何破壞的情況下移離香港。去年11月19日,高志活將香港國殤之柱的3D掃描圖在網上公開,他呼籲公眾可以3D打印國殤之柱,並將雕塑放在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地方」拍照,包括各地中國大使館前、各地議會、香港的山頭,甚至在珠穆朗瑪峰上。高志活又指,可以在大學、工作場所或城市四周放置國殤之柱副本,遍地開花。

香港大學國殤之柱

立委范雲表示,她自己身為立法院人權委員會副會長,她當年也見證六四大屠殺,她認為這是只要關心人權和民主的人都會認同,這是應該要被記憶的重大事件。當時除了恥辱柱被移除,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香港嶺南大學的天安門浮雕也都被拆除了,看了很難過,這真的是對校園自主和言論自由的傷害。

范雲也說,更讓人憤怒難過的,當時香港大學校方聲明兩個理由竟然說,這個已經走過25年的藝術品有「日久老化」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理由是,考量評估後,認為這座雕像會為的大學帶來「觸法風險」,這是大家不能接受,也是大學精神的論喪。

立委賴香伶則引用許玉秀大法官曾講過的話,表達對恥辱柱在台灣重建的肯定:「如果不能自由的講,那就不能自由的想。你我應該自由的講:不迴避、不遺漏、不嫌麻煩的講,然後才能找出講不通的事;自由的講,除了講是非還要講出創傷、爭議和矛盾。因為,那些避而不談隱而不宣的,正是我們害怕但卻終究必須去想的事。」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