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農地工廠遭威脅「最好不要被我知道」,政府「放水」讓業者遲遲不申請納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公民基金會發現,許多檢舉民眾擔心遭到報復,甚至直接接到廠商恐嚇,而且很多廠商明知不納管會被斷水斷電,卻還在觀望,因為過去政府有太多次放水的先例。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農地工廠納管大限將於3月19日截止,但時值選舉年,日前已有業者找上立委陳情,以弱勢為名義要求放寬更多工廠就地合法,地球公民基金會3月2日則替受害民眾抱屈,以實際案例指出,這些業者不知道的是,起碼有兩三倍以上的居民、農民,每天生活在工廠的噪音及恐嚇威脅之下,只能小心翼翼地檢舉,以暗號陳述受害情形,相當擔心遭到報復,非常不合理。
納管期限長達12年,仍有半數農地工廠未申請
為解決農地工廠問題,2019年《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修正上路後,以2016年5月20日為基準,規範既有中高污染工廠輔導遷廠或轉型,低污染工廠「就地輔導」,於今年3月19日前納管申請,並須在20年落日條款期限內,完成土地、建物合法化。至於這段期間內新增的農地工廠則須斷水斷電。
目前全台4.5萬家既有農地工廠,有2.3萬家已進入納管程序,尚有2萬多家未申請納管。地球公民基金會召開「違章工廠農地惡霸,受害民眾瑟瑟發抖」記者會,呼籲政府堅守納管期限,不能再度延展或放寬標準。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蔡佳昇表示,地球公民基金會自2018年就不斷收到各地民眾對農地工廠的陳情,因此與g0v.tw共同開發「農地違章工廠回報系統」,收到1449件回報,向地方政府確認後,最後檢舉469件,以彰化縣169件最多。其中,有90件政府無回函,已排程拆除及已拆除僅51件。
地方政府執法公信力低,民眾遭廠商恐嚇檢舉將報復
在回報過程中,地球公民基金會發現,許多檢舉民眾擔心遭到報復,甚至直接接到廠商恐嚇。蔡佳昇舉例,有台南民眾只能透過公共電話亭聯絡,並以暗號確認才願意繼續陳述受害情形;也有宜蘭民眾指出,廠商在附近社區放話,「最好不要被我知道是誰檢舉,不然你就完蛋了。」講電話的同時,背景也有工廠爆裂聲響。
「他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噪音及恐嚇之下。」蔡佳昇說,現在林岱樺等農業縣立委替業者發聲,包括2萬多家尚未納管的廠商及500多家位於農產業群聚地區內的廠商,說他們「可憐」,但是,附近有起碼兩三倍以上的居民、農民,每天生活在這些工廠的威脅之下,還要擔心檢舉會被報復,實在是不合理。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賴沛蓮舉例,去年4月民眾檢舉雲林的冠林砂石行,經常違法堆置事業廢棄物於農田,飄散異味。冠林砂石行從事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屬於中高污染產業別,因緊鄰石牛溪與五分溪導水路,每逢雨天,居民總是擔心雨水滲透會造成地下水及溪水污染。
經查更發現,冠林砂石行有盜採砂石並販售的紀錄,及11次環保違規,至今裁罰已超過82萬,賴沛蓮說,「像這樣的污染累犯、違法惡霸,如果因納管資格再放寬而就地合法,對環境的破壞難以想像。」
不只是不敢檢舉的民眾,也有大聲說但是地方政府「聽不見」的,蔡佳昇透露,彰化縣埔心鄉一間中高污染的廠商,因採用消失模鑄造,燃燒保麗龍後成為金屬模具,長期排放廢氣、造成空污,附近居民為此組成自救會,向地方政府檢舉,環保局卻回覆污染未達標準,無法裁罰。
未納管工廠業者仍觀望,環團:難道要再開第四、第五次大門?
「為什麼很多廠商明知不納管會被斷水斷電,卻還在觀望?」賴沛蓮指出,因過去政府有太多次放水的先例,如果不再落實執法,「開再多納管宣傳說明會都沒有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吳沅諭指出,從2010年起《工輔法》開放納管,2014年、2019年二度展延期限,今年已經是第三次納管截止,等於納管期限長達12年、第三次給予農地工廠就地合法機會,卻仍有半數廠商在賭政府是否會認真執法,「我們現在就要看政府會不會再開放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吳沅諭說明,今年正值選舉年,有未納管農地工廠假借弱勢之名,要求政府繼續鬆綁限制,現在政府說不會再開放,但連出身農業大縣的民進黨立委林岱樺,都擬聲請釋憲,要求放寬「農產業群聚地區」的標準,主張讓更多廠商能持續納管、就地合法,明明修法時已有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擔心納管期限會不會又再度被延展?或又再度放寬標準?」
「是因為農田沒有選票嗎?農民不是金主嗎?」賴沛蓮質疑,《工輔法》就地合法大門再開,本就難以規管的污染問題將持續惡化。

資訊公開顯現力量,環團籲經濟部善盡公開、管理責任
「有廠商來信,希望將資訊撤下回報系統,代表公開資訊是有用的。」賴沛蓮指出,政府一直以來都有廠商名單,經濟部卻要推遲至4月才公開,且不知道會不會又「挖掉」廠商名稱、地址等關鍵資訊,他要求,政府應善用「資訊公開」利器,讓廠商因害怕違法資訊被公開而儘速納管。
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政府應堅守納管期限、不放寬農產業群聚地區認定標準;經濟部應於4月公開未納管工廠名稱、地址、產業別等資訊;地方政府審查納管資料標準作業流程應一致,且增加稽查人力,以因應納管期限後,斷水電的案件數量。
「不是抨擊中高污染產業,而是認為這樣的產業需要嚴加控管。」賴沛蓮強調,納管是台灣產業可得到總盤點的機會,呼籲政府不要再讓不適合的產業在不適當的地方發展,破壞優良農業環境,也邀請民眾加入「守護國人食安,連署要求經濟部終結農地工廠!」連署,保護居住權、農地生產環境與糧食安全。

吳沅諭說,4月底地球公民基金會將舉行座談會,邀請經濟部、內政部及立委等,希望政府公開納管期限後的查處策略、預計每月斷水電的廠商數、優先查處哪類廠房等具體政策,向公眾交代清楚。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