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的歷史衝突與糾葛,如何推動肯尼斯布萊納獻給家鄉的情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肯尼斯布萊納在《貝爾法斯特》中,要藉由「鏡中鏡、影中影」的敘事技巧,將自己心愛的家鄉人事物與成長經驗,藉由電影,向著未來,邀請大家,打開一扇扇充滿驚喜的可能。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編自導的半自傳式電影《貝爾法斯特》,以9歲小男孩巴迪(Jude Hill飾)的觀看方式,紀實1969年北愛爾蘭的家庭生活、初次暗戀、政教衝突與觀影記憶。
《貝爾法斯特》於2021年9月首映後,已獲得金球獎、評論家選擇獎、英國影藝學院、奧斯卡等多個頒獎典禮的多項提名,國家評論協會更盛讚此片為2021年度最佳電影之一。
北愛爾蘭的歷史衝突與糾葛
北愛爾蘭、愛爾蘭與英格蘭的流血衝突,自1541年英王亨利八世將愛爾蘭升格為王國,並同時統治全島起始。爾後詹姆士一世擴大對愛爾蘭的殖民,愛爾蘭北部成為大量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的主要移居地,這些移民奠定日後北愛爾蘭新教徒人口的基礎。
17世紀以降,新教徒移民與北愛爾蘭本地的天主教徒,政教紛爭無以停歇,直至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束後,根據英愛條約,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北部阿爾斯特省的6郡成為北愛爾蘭。
新教徒為主的「聯合派」(unionists),主張北愛是英國的一部份;而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民族派」(nationalists),強調北愛應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為單一國家(all-Ireland)。1969到2003年間,兩派之間的鬥爭武裝化,稱之為「The Troubles」的政教衝突,使首府失業率飆高、治安惡化、居民出走,即是《貝爾法斯特》全片的焦點還原。
高度還原歷史場景的《貝爾法斯特》,導演肯尼斯布萊納是正港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小孩;飾演巴迪爸爸的傑米道南(Jamie Doran)老家也在貝爾法斯特近郊;飾演巴迪爺爺的希朗漢德(Ciaran Hinds)與肯尼斯布萊納更可互稱彼此為街坊鄰居;飾演巴迪媽媽的凱特瑞納巴爾夫(Caitríona Balfe)也是愛爾蘭人,童年生活在北愛爾蘭邊界附近,她非常了解北愛爾人說話的方式和口音,也非常熟悉愛爾蘭延伸家庭的生活。
而自1989年《亨利五世》與肯尼斯布萊納合作以降,多次出演或客串相關製作的奧斯卡金獎得主茱蒂丹契(Dame Judi Dench),更是《貝爾法斯特》的不可或缺。肯尼斯布萊納如此稱讚道:「茱蒂丹契女士的母親來自愛爾蘭都柏林,我們合作多年,而且她又是一位老戲骨,不管演什麼角色都會做足功課,演什麼像什麼,《貝爾法斯特》的演員們都擁有一股積極的正能量以及外向的特質,就像是一個真實的北愛爾蘭家庭。」
因此,從上述的背景介紹得知,基本上《貝爾法斯特》的主要演員皆有地緣關係。
攝影構圖的凝視,黑白的記憶
《貝爾法斯特》以黑白拍攝為全片主導,畫面調度靈感近乎取汲自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òn)的《羅馬》——以平視、凝視、仰式、鏡中鏡(frame-in-frame)加諸攝影構圖二分或三分法,借鏡馬格南通訊社記錄北愛爾蘭1960至90年代政教衝突的手法,述說面臨社會動盪不安的家庭肖像。
《貝爾法斯特》就像是一幅幅、一頁頁美國《生活》雜誌的黑白攝影畫廊,編導以「無名無姓」的巴迪一家人(除了小男孩巴迪,其餘主要角色皆以爸、媽、爺爺、奶奶稱之),代稱所有在貝爾法斯特勞動階級的家庭生活,其中的詼諧、歡樂、不安與煩惱都一覽無遺。
攝影以直立或水平角度直視城市街角,不時被鎖定在視線水平,好如傑米道南拒絕天主教徒「民族派」鄰居的威脅放話的一橋段,藉以捕捉對話中的凝視與憤慨。而英國政府軍與北愛爾蘭共和軍築起的拒馬路障;媽媽與鄰居交談時的公園鐵柵欄;巴迪與爸爸去病院探望爺爺時的鐵床欄杆,都在在暗示當時新教「聯合派」與天主教「民族派」非黑即白的政教冤屈與鐵幕隔離。[1]


《貝爾法斯特》對經典的挪移與致敬,彩色的美好
全片中的彩色攝影僅只三場,首發開場以鳥瞰方式,全景弧線穿過所選的Waterfront Hall與片尾的貝爾發斯特港口區,倒是飽含旅遊頻道中度假城市的行銷手法,而其另一跳接的彩色條度,就是巴迪與家人在劇中觀影的美妙瞬間了。
1964年由法蘭克辛納屈主演(Frank Sinatra),改編自俠盜羅賓漢的《Robin and the 7 Hoods》,將英國民間故事場景轉移到1920年代黑幫猖獗的美國芝加哥,肯尼斯布萊納以自身童年的記憶,藉由巴迪與家人的共同觀影經驗,呼應1969年的北愛爾蘭政教黑暗期,也祈禱現實生活中俠盜羅賓漢現身,劫富濟貧,剷除冤冤相鬥的惡勢力。
而巴迪媽媽和奶奶在貝爾法斯特家中的電視機旁安靜地討論時,巴迪和哥哥正在觀看電視版《星艦迷航記》。曾擔任泛美航空客機駕駛的Gene Roddenberry,創始電視劇於1966年NBC首播,廣受好評的最終章於1969播製完結。《星艦迷航記》中未來主義與航太科學,暗示了巴迪對家庭未來的嚮往與懷疑;劇情終章,跟隨柯克船長與企業號組員前往的未知宇宙,也是巴迪一家人爾後離鄉移民的微妙伏筆。
而聖誕時節,巴迪奶奶帶他去看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聖誕歡歌》的現場舞台製作。《聖誕歡歌》中,小氣財神史古基與鬼魂的故事人人皆知,此橋段承先啟後巴迪的聖誕溫馨時光,現場戲劇表演潛移默化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也使肯尼斯布萊納向觀者說明其演、編、導的訓練生涯始於舞台劇場,是日積月累的珍貴經驗。
至於在回家路上,巴迪奶奶論及改編自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同名小說的1937年冒險奇幻電影《失落的地平線》,男主角由家喻戶曉的英國演員Ronald Colman擔綱,講述一群英國冒險家在亞洲發現神秘之境——香格里拉。
巴迪顯然不明白這個仙境之地是虛構地理,但是此對談的橋段,顯示祖父母輩之於北愛爾蘭生活的見解,以電影暫時逃離壓抑性的國家機制,藉以探討祖國疆界之外,對於海外環境探索的希望與後國家想像。
再來,巴迪一家到電影院看的《飛天萬能車》,是1968年英國奇幻音樂劇電影,由英國傑出兒童文學作家Roald Dahl與導演肯休斯(Kenneth Hughes)共同編寫劇本,改編自007龐德系列作者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小說《Chitty-Chitty-Bang-Bang: The Magical Car》。
巴迪觀賞《聖誕歡歌》現場舞台製作後回家的路上與奶奶提及,隨後家人一同觀影,全神貫注,歡樂滿堂。影片中的飛天車片段以其原始版本的Technicolor格式展現,明示了1960至70年代的電影院經驗總是令觀者興奮不已,因為色彩和奇觀點亮了的危險、不安與困惑的經濟拮据,也強調巴迪一家人的生活有如雲霄飛車般的起起伏伏,渴望擺脫貝爾法斯特政教衝突的無奈困境。
彩色電影的吉光片羽突顯了巴迪將電影的奇幻世界視為短暫的現實逃避。電影院播映的電影保持其繽紛絢麗的多彩的想像力,是家人歡樂記憶的泉源,反襯了與貝爾法斯特的「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刻板宗教教條的現實生活,拍出深刻的對比與強烈的批判。

鏡中鏡、影中影
肯尼斯布萊納在片中,從黑白的主導敘事到彩色片段的輔助說明,為電影的敘事創造了獨特的觀點和色差,闡明了過去與現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差異。雖説黑白攝影讓貝爾法斯特與過去史實聯繫為一體,為本片提供了熟悉感與脆弱感,但隨機出現的鮮豔色彩以「鏡中鏡、影中影」(frame-in-frame)的攝影技巧貫穿全《貝爾法斯特》,將觀眾拉回當下,跳脫巴迪原本「非黑即白」的敘事人觀點。
「鏡中鏡、影中影」在攝影技巧上,強調對於關鍵主題的對焦處理,引起觀者對的注意,強化體裁重要性,將圖像中的任何干擾和混亂隔離,可以為較為平淡無味的圖像添加深度和層次。
例如,巴迪媽媽不安困惑凝視窗外的驚鴻一撇;巴迪闖禍時平視畫面母與子 vs. 門與窗的對稱性;抑或是巴迪在小便間同奶奶從窗櫺與爺爺伴嘴兒,在照片中產生神秘感和視覺延展,從而推遲觀者探索橋段的分分秒秒。


肯尼斯布萊納運用門與窗、後院與柵欄、街道與商家的「鏡中鏡」黑白攝影技巧,加諸《貝爾法斯特》框架敘述(frame narrative)了英美文學作品與電影的繽紛「影中影」,就好如英國文學巨擘喬叟(Chaucer)的《坎特伯里故事集》[2],藉由不同階級與思想在旅途生活中所發展出不同的情境,將焦點集中在敘事者(巴迪)與城市本身的關聯性,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與知識延展性,藉以凸顯主角們的脆弱與糾葛、親情與愛情,《貝爾法斯特》不啻為銀幕硬漢肯尼斯布萊納給老家的一封小情書。
最後來個大哉問,來問問:什麼是電影?
電影是集文學、繪圖、攝影、雕塑、設計、時尚、音效、配樂、剪輯和演員之大成,電影可以是兒時夢想的實現,是進入主觀幻想領域的門戶;電影也可為政治服務的媒介,目的是教導或說服觀眾相信製作者們的理性觀點與感性情懷。
那麼,為什麼肯尼斯布萊納運用電影介紹電影?
因為肯尼斯布萊納要藉由「鏡中鏡、影中影」的敘事技巧,將自己心愛的家鄉人事物與成長經驗,藉由電影,向著未來,邀請大家,打開一扇扇充滿驚喜的可能。
電影補述正史遺失或疏漏,開創科技領航的新紀元,濃縮創意與智慧的聲光載體,凝聚為人類集體記憶的新永恆。

備註
[1]參考文獻:Melaugh, Marti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The Northern Ireland Conflict.’ Conflict Archive on the Internet. Northern Ireland: Ulster University, 3 February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July 2017. Retrieved 18 May 2017.https://cain.ulster.ac.uk/faq/faq2.htm
1993年吉姆謝里丹(Jim Sheridan)導演,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主演的《以父之名》,改編自1974年北愛爾蘭衝突的冤獄事件《Guildford Four》,榮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
[2]《坎特伯里故事集》故事敘事為29名朝聖者聚集在倫敦一家旅棧,整裝前往東南部的坎特伯里大教堂。大夥兒輪流說故事打發時間,其中包括騎士探險愛情傳奇、宗教道德故事、滑稽趣聞、動物寓言等24個故事,以中古英文雙韻詩體寫成。作者喬叟自講的故事以散文體紀錄。《坎特伯里故事集》深受義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談》影響,雖說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是卻為英國印刷史上的第一部印刷出版品,古典文學界視喬叟為英國詩歌的奠基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