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楊翠推薦序:書名既是理念也是行動,因為「現在已經都平等了」是個誤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說:「性別不是一個容易談論的話題」,而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它演示了一種公開談論性別的方法,除了指出可能遭遇的困難、責難、質疑,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有指向性的對話文本,她告訴我們,公開談論性別的可能路徑和必要堅持。
文: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我們應該一起唱歌
這本小書是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她二〇一二年在TED x Euston年會的演說內容為基底整理而成,與眾多女性主義相關書籍不同,它要談的不只是女性主義這個理念,而是「女性主義者」,更精準地說,是「我這個女性主義者」。
這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向世界表明:「我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近身經驗。這個經驗本身,就是一部與父權對話的女性主義文本。每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近身經驗,都是既獨特,又可以互涉的文本,這就是價值所在。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所分享的女性主義者近身經驗,展現三個特質:公開性、日常性、邀請性。公開宣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以日常性的經驗公開宣講女性主義,邀請大家一起成為女性主義者。
長期公開宣講女性主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要羅列出公開宣講時最不受歡迎議題的排行榜,女性主義肯定排名前列。大多數主題的宣講,會接受掌聲、讚譽,甚至崇拜,但宣講女性主義不是,相反的,會受到很多挑戰,甚至屈辱,必須有極堅強的信念、意志、抗壓力,才能長期宣講一個不受歡迎的題目。
因為,正如父權體制下「女性」長期處於被想像、談論、評價的客體,「女性主義者」更是。「女性主義者」這一個詞,長久以來被各種想像填寫、定義、附會、疊加,成為一個充塞負面意涵的詞彙,指涉一群被汙名化的女性;這種女性被賦予偏激、好辯、欲求不滿、心中充滿憎惡、支持恐怖主義、唯恐世界不亂……等形象。
「女性主義者」幾乎被定義為平衡世界的摧毀者。
但世界原本就不曾平衡。世界的「平衡」,與其說是一種假相,不如說是一種誤識,一種有意為之的誤識,一種裝睡的叫不醒的誤識。因為對「平衡」的誤識深入文化肌理,因此,女性主義者訴求世界的真正平衡,反而被定義為「平衡」的摧毀者。
作者所提到的經驗,我相信幾乎是每一個女性主義者在「成為女性主義者」歷程中的共同經驗。當你自稱「女性主義者」時,肯定曾經迎來嫌惡的眼光;當話題本來流暢進行,而一句「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所以我認為……」,可能就讓對話走調,氣氛緊繃;或者,善意的朋友總會告誡你,不要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那對你不好,你會被誤解,會不受歡迎。
做為台灣的性別研究者與教學者,我也不例外。一九九〇年代,我開始在公開場合演講時談及女性主義,自稱「女性主義者」,總是換來許多奇怪的眼神、提問、忠告。
最經典的提問是,可是妳看起來不像女性主義者啊,把「女性主義者」區隔於「善意我群」之外,好像這是一種對我的讚美。它的潛台詞是,有一種「真正的女性主義者」,而妳不是,妳比較好,但妳可不要繼續傾斜,長成「真正的女性主義者」喔。於是,也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即使願意談論性別平等,也是小心翼翼,起手勢可能會是:「我首先要澄清,我不是女性主義者,我也重視兩性平等,我只是認為……」
這種提問與開場,把「女性主義者」與她們最主要的價值訴求「重視兩性平等」弔詭地解離;「重視兩性平等」是好的,但「女性主義者」是不好的,其間當然隱含著一種潛在的深固的價值取向:「女性主義者」就是一個汙名。
這種弔詭,表面看來沒什麼,你也可以說沒關係,「女性主義者」被污名化無所謂,只要性別平等可以推動就好。但是,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將「重視兩性平等」與「女性主義者」解離,就是導致女性主義與性別平等的理念無法深入社會的視野,無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法成為每個人的意識與實踐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女性主義者」不是在追求特殊標籤,而是要打造普世幸福國度。有更多人願意公開宣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這件事才能成為我們共同的事,那個國度才能被指認為普世的國度。
所以,「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個行動。這是這本書的核心關懷,也正是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還需要這麼一本書的原因。我們還需要公開大聲宣揚「我們都是女性主義者」,因為,「現在已經都平等了」,是一個誤識,實際上並沒有。
確實,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女性的國家領導人,但是,她們的生理女性特徵,仍然經常成為話題,人民對她的信賴與否,也總是夾纏著對她的生理性別的不信任,「我不相信穿裙子的」,這樣的評價還是說得理直氣壯。二〇一九年歲末,歐盟執行委員會終於有了首任女性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她上任一年多後,在一次與歐盟理事會主席一起會晤土耳其總統時,竟然沒有被安排座位,現場出現的畫面是,兩位男性領導人坐在現場唯有的兩張鑲金椅子上,而馮德萊恩只能站在一旁,最後也僅被安排入座偏遠沙發。
女性領導人已然如此,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性別偏見。女性即使只是走路、吃飯、穿衣、說話、工作、戀愛、親密關係,都有無數的隱形指導原則、檢視標準,化身在生活周遭的人們眼中、口中,在我們做為女兒、妻子、母親時,在我們只是想做自己,只想做為一個人時,被檢視、忠告、否認。
這些事,總是被解讀為「小事」,女性主義者在討論這些事時,總被說是愛拿小事斤斤計較。但是,就如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所說:「小事卻是最傷人」,因為,就是這些小事,與我們每日近身接觸,就是這些「小事」,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社會集體文化,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樣子。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