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冒死成就外媒報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Fixers係一群無名英雄,遇到一位出色fixer,先令記者成為「戰地記者」。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多名戰地記者死亡,包括美國記者兼紀錄片導演Brent Renaud、美國霍士新聞攝影師Pierre Zakrzewski等。但較少人留意,協助外國媒體採訪的fixer,亦有遇害和被虐待。
例如烏克蘭籍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她協助霍士新聞團隊在當地採訪,3月中遇襲死亡,年僅24歲。
無國界記者亦透露,一名協助法國廣播電台採訪的fixer遭俄軍綁架,期間被電擊、毆打、模擬處決、48小時不准進食(torture with a knife and electricity, repeated beatings with rifle butts and steel bars in the face and body, mock execution, food deprivation for 48 hours…)

一般公眾對fixer認知較少。簡言之,fixer就是協助外國記者在當地採訪的助手,一般由當地人兼任。香港人潘小姐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做過fixer,她形容fixer猶如外國記者的「盲公竹」,職責非常廣泛,例如安排交通路線、翻譯、約受訪者等等。日薪最低100多元美元,較高則達300至400元美元。
潘小姐曾受擔任過多間外國電視台fixer,她解釋,採訪團隊一般由5人組成,包括製片、攝影師、記者、評估風險的安保人員和fixer。當中fixer是freelance工作性質,有時只是口頭約定受聘,保障非常少,亦沒有醫療保險。
新聞機構未必提供充足的裝備予fixer,她記得協助一間外國電視台採訪,獲派一頂單車頭盔。自己要另外買反光背心、高級防毒面罩。她認識一位fixer在採訪現場屢遇催淚彈,連續工作7日後皮膚狀況很差,求診費用已經等於fixer的收入。
潘小姐說,fixer一般不會衝到最前線,反而是退後一點,觀察附近有沒有潛在危險。她舉例在理大圍城期間,示威者對鏡頭非常敏感,自己要代外籍攝影師安撫示威者,聲明攝影師不是針對拍攝示威者的容貌。

Fixer另一個危險是欠缺明確身份。潘小姐舉例在理大衝突中,警方要求傳媒出示證明文件才肯放行,自己要求傳媒機構提供電郵文件證明她的身份,並在文件附有彩色照片。她見過一位女fixer因為沒有證件證明為傳媒機構工作,被盤問很久才獲放行。
潘小姐曾經做過文化版記者,她形容擔任fixer除了是一份工作,亦是難得機會見證歷史。如果遇到年資較淺的外國記者,fixer責任更重。她曾協助德國媒體在港採訪,自己主動構思題材、邀請受訪者,最後記者亦提出在報道註明她的貢獻。
潘小姐說,自己沒有勇氣在戰地擔任fixer,見到新聞報道24歲的烏克蘭女fixer遇襲死亡,會忍不住想:她的家人會得到賠償嗎?外界知道她的貢獻嗎?她以攀登雪山做比喻,如果記者是攀山家,fixer就是從旁協助的雪巴人,「公眾永遠知道爬高峰係邊個,但無人知雪巴人係邊個。」
CNN記者Sam Kiley曾撰文形容,fixers係一群無名英雄,遇到一位出色fixer,先令記者成為「戰地記者」:
"The reality is that without a worldwide network of local freelance drivers, translators and general all-round fixers,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dead journalists, and pretty soon no foreign news at all. Any nitwit, and I am living proof, can be a ‘war correspondent’ if they are lucky enough to come across a great fixer."
(文章原標題「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 冒死成就外媒報道」)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3-26 連柴可夫斯基也遭殃,普亭指西方封殺俄羅斯文化就像JK羅琳「被取消」
- 2022-03-26 起初他們咆哮,後來談話時間越來越長:立陶宛發起#CallRussia給4000萬俄羅斯人打電話
- 2022-03-25 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冒死成就外媒報道
- 2022-03-25 俄烏戰爭的啟示:抗敵意志強化不對稱戰力、電力續命打響全球輿論戰、台灣須大力提升「數位韌性」
- 2022-03-25 烏俄戰爭帶來糧食危機,WTO警告窮國將受害最深、台灣飼料廠每公斤漲0.5元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