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我們來看看英國中學教育和考試有多少「古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2015年開始,英國高中畢業會考英語文學的考試包括至少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至少一部19世紀的小說、從1789年以來的詩歌作品,以及從1914年以來英國小說或是戲劇,這難道是叫做「封建」與「造神」?
文:羅慎平(英國ESSEX大學政治系博士)
考試院日前宣布明年起高普考試不再考公文,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於3月21日在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質詢考選部長許舒翔時表示,除了公文,國考應廢考國文,強調「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引發各界關注。
鄭運鵬指出,不考國文不是他的創見,2008年時考試委員林玉体、李慶雄、陳茂雄與劉武哲等四個人就已提出「廢考國文和統獨、政治無關,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過了14年,到現在都沒有廢除,相當可惜。
過去在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普通高中分組在討論未來國文課文的選文時,有所謂的學生代表認為,過去太多人歌頌唐宋古文八大家,都只是在「造神」,文章傳遞的思想並非現代社會所需要,更有可能傳遞封建、保守、古板的思想,不能只是因為「有名」或「主流」,就要選擇他們的文章,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於文章的分析、素養、思想。因此引起社會上眾多的討論。
我們的國文課,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當中,到底其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核心能力等,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要達到甚麼樣的水準,卻是無人聞問。大家在爭要不要有文言文?如果要,那麼文言文應該佔有多少比例?該選甚麼時代、甚麼學派、甚麼文體、甚麼作者的文章?甚至還牽涉到由政治意識形態(本土化 vs. 中國化)來做裁決的地步!
就如前述,多選了幾篇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章,反被譏為「封建」與「造神」!何謂「封建」?這是足夠寫一本書來好好探討的大題目,就被無知學子廉價運用;而唐宋八大家屍骨早朽,這又與「造神」何干?
英國中等學校的教育和考試,其實也包含不少「古文」
在英國的中等學校,除了提供歐洲語文如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俄文等,給學生選修(有時甚至是必選)之外,尚有所謂「私立公學」(Public Schools),例如著名的伊頓(Eton College)、哈羅(Harrow College)和各種「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得修習古典希臘文(ancient or classical Greek)和拉丁文。其課程是以能夠達到閱讀基礎古典文獻為目標,因為這是歐洲文化的源頭,不能不知。
而現在的英國則是中文當紅,許多學校甚至從小學開始,就開授中文課程,或選修,或必修,端看學校政策而定。拿「英文」來說,就分成「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全部必修。「English」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英文文法,以及具備閱讀和寫作的技巧,能夠以適切合宜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溝通;「English Literature」顧名思義就是研讀傳統的英語文學,包含各類文體,如寓言、傳說、戲劇、詩歌、小說等等。
課程內容,從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坎特伯利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四大悲劇,到白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的詩,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小說,凡英國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應有盡有,而且是讀全本,不是刪節本;閱讀書單由各大考試委員會(Examination Board)訂定,再由學校選擇講授。[註]

舉例來說,從2015年開始,高中畢業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GCSE)英語文學的考試包括至少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至少一部19世紀的小說、從1789年以來的詩歌作品(包括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的作品),以及從1914年以來英國小說或是戲劇。
在英格蘭地區有AQA、CCEA、Edexcel、OCR、WJEC和Eduqas幾個考試委員會,以Edexcel考試委員會來說:
- 在六部指定的莎士比亞戲劇Macbeth(馬克白)、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茱麗葉)、Tempest(暴風雨)、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與Twelfth Night(第十二夜)選擇一部命題
- 在十九世紀的小說當中,則考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化身博士,Robert Louis Stevenson)、A Christmas Carol(小氣財神,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孤星淚,Charles Dickens)、Jane Eyre(簡愛,Charlotte Bronte)、Frankenstein(科學怪人,Mary Shelley)、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Jane Austen)、Silas Marner(織工馬南傳,George Eliot)其中一部
- 當代戲劇則由An Inspector Calls(玻璃偵探,J.B. Priestley)、Blood Brothers(兄弟情仇,Willy Russell)、Hobson’s Choice(霍布森的選擇,Harold Brighouse)、Journey’s End(決戰最前線,R.C.Sherriff)之中選考一齣
- 當代散文與小說則從Lord of Flies(蒼蠅王,William Golding)、Animal Farm(動物農莊,George Orwell)、Anita and Me(安妮塔與我,Meera Syal)、Woman in Black(黑衣女子,Susan Hill)當中,選擇一部作品出題
所有英國的高中畢業生都要參加GCSE的考試,如果想入大學就讀,還得參加高級考試(Advanced Level,A-Level)必考「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難道是叫做「封建」與「造神」?
正體字學習古文的門檻比簡體字更低,放棄這項文化優勢太可惜
回到台灣本身的問題來看,以今日台灣學生的中文能力而言,文法錯誤、辭不達意、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濫用、沒有合宜的應對進退的表述、甚至於行文錯亂、難以成句成段和成篇者,並不難發現。過往也曾傳出有高中職畢業生卻寫不出一封求職信、寫一封向老師請假或是問候父母的信都難乎其難的狀況。
以我個人在大學服務二十餘年的經驗,就時常看到無數不堪卒讀的大學生試卷,空白卷或是答案字數比題目字數還要少的卷子,甚至許多不知所云的碩博士論文,直叫人欲哭無淚,不忍卒睹。
因此,從小學直到高中職畢業,「國文」(或者有人要叫他做「中文」或「華語文」)應該以培養基礎的識字寫作與閱讀能力為主,讓學生可以用正確合宜的方式與他人溝通意見、表達情感,這就有類似於所謂「應用」的層次。選取可供閱讀的文章,可以先從當代作家的作品開始,兼具各樣文類;先令教師講解,再命學生模仿練習。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