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近況:烏軍光復東北邊城,人道走廊談判未果,拜登波蘭演說譴責普亭是「屠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克蘭今(27)天表示,烏軍已重新奪回東北部近俄羅斯邊界城市托斯提也納(Trostianets)。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有月餘,托斯提也納是最早落入莫斯科手中的城市之一。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在這個週末,部分城市仍受到圍困,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的空襲又導致44人重傷,烏克蘭正在積極進行人道走廊的談判。另一方面,烏軍重新奪回烏克蘭東北部的托斯提也納,收復這個最早落入俄軍手中的城市之一。
美國總統拜登親訪波蘭和烏克蘭邊境,他在波蘭演講時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亭是一個「屠夫」,媒體認為這是拜登在戰爭開打以來,最具挑釁意味的一場演講。
切爾尼戈夫又遭空襲,人道走廊談不攏
被俄軍圍困的烏克蘭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Chernihiv)持續遭受空襲,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空襲又導致44人受重傷、其中有3人是兒童。市長阿特羅申科(Vladyslav Atroshenko)26日在國家電視台上表示,由於這座城市已經被俄軍封鎖,因此無法將傷者疏散到更安全的地方進行緊急治療。
炸彈摧毀了切爾尼戈夫的兩所學校、體育場、博物館、幼兒園和許多家庭。阿特羅申科補充,估計已經有200名當地居民被殺,多達13萬人在猛烈的轟炸之下缺水缺電,而28萬居民中已經有一半以上都逃離這座位於白羅斯邊境附近的城市。
因此,烏克蘭在昨(26)日積極與俄羅斯進行人道走廊(humanitarian corridor)的談判,人道走廊的設置是為了讓傷者、平民有安全的通道,離開尚有衝突的地區,根據《ABC》的報導,烏克蘭官員表示,雙方目前已經就10條人道走廊達成協議,但俄羅斯方面目前還沒有核實這項消息。
受到圍困的馬里烏波爾(Mariupol),數週以來一直受到猛烈轟炸,想要逃離的平民只能搭乘私有車輛離開,烏克蘭副總理韋列舒克(Iryna Vereshchuk)表示,是因為俄軍不允許公車經過檢查站,烏克蘭先前試圖安排的安全通道也都沒有成功,目前仍有10萬人需要從當地撤離。
烏軍奪回東北部城市,俄羅斯丟下軍事設備離開
另一方面,烏克蘭東北部的另一城市則傳來好消息。
(中央社)烏克蘭今(27)天表示,烏軍已重新奪回東北部近俄羅斯邊界城市托斯提也納(Trostianets)。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有月餘,托斯提也納是最早落入莫斯科手中的城市之一。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國防部在社群媒體援引第93旅的戰報說:「蘇米地區(Sumy)城市托斯提也納已自俄羅斯占領中光復。」
國防部聲明說,俄軍已逃離托斯提也納,將武器、裝備和彈藥都拋棄在後。
從國防部公布的多張照片中可看到,烏克蘭士兵和百姓站在嚴重毀損的建築物前,一些看似是俄軍丟下的軍事設備,以及一個寫著托斯提也納的路牌。
托斯提也納位於蘇米市與哈爾科夫(Kharkiv)之間,戰前人口約2萬人,自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以來,即遭受俄軍密集攻擊。
莫斯科對烏克蘭的攻擊行動目前大致已停滯下來,並無重大進展;烏克蘭軍隊甚至已能在某些地方進行反擊。
烏克蘭在數個地區對俄軍展開反擊以來,這次奪下托斯提也納,會是烏軍最重大斬獲之一。
俄羅斯疑似在戰場使用白磷,爆炸時可燃燒至骨頭
根據《衛報》報導,烏克蘭軍隊今(27)日指出,俄羅斯軍隊在東部城市艾維德維卡(Avdiivka)附近使用磷彈攻擊。
白磷在戰爭上有許多用途,首先,當含有白磷的炸彈爆炸時,裡面的化學物質會產生一層厚厚的白霧,許多國家都藉此來掩護或向部隊發送信號。
不過,白磷爆炸時會在攝氏800度的極高溫下燃燒,這意味著如果它和人體接觸,便會直接燃燒到骨頭,長期接觸還可以進入血液,傷害心臟、肝臟和腎臟,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即便是白磷本身的煙霧也會傷害肺部。
Happening now on the frontline near the eastern city of Avdiivka, Russian forces are using white phosphorus against Ukrainians. 📸 Photos from a Ukrainian lieutenant taken in real-time moments ago as we spoke. He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as “madness.” pic.twitter.com/t2QvI2ljbU
— Christopher Miller (@ChristopherJM) March 26, 2022
拜登與波蘭進行雙邊會談,譴責普亭「屠夫」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親訪波蘭和烏克蘭邊境,並與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在首都華沙舉行雙邊會談。根據《衛報》報導,拜登在波蘭演講時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是一個「屠夫」,並警告西方國家必須為未來的長期抗戰做好準備。
「看在上帝的分上,這個人不能繼續掌權」,《衛報》指出,拜登在戰爭開打以來最具挑釁意味的演講中說道,「這是人類最古老的衝動之一,使用暴力和假消息來滿足對絕對權力和掌控的渴望,這無異於直接挑戰二戰結束以來建立的國際秩序」。
不過,在拜登的演說結束後,美國官員強調,拜登在談論的是普亭不能擁有對烏克蘭領土和更廣泛區域的權力。
新聞來源
- Children among severely wounded trapped in Ukraine’s Chernihiv(半島電視台)
- Russia agrees to humanitarian corridors to evacuate civilians from hotspots, Ukrainian Deputy PM says(ABC)
- Biden: ‘butcher’ Putin cannot be allowed to stay in power(The Guardian)
- 烏克蘭宣布光復東北邊城 俄軍棄甲逃脫(中央社)
- Institude for Study of War says Russians unable to secure Kyiv attack positions – as it happened(The Guardian)
延伸閱讀
- 2022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宣布第一階段軍事行動結束,將重心放在「解放」頓巴斯
- 俄烏談判「十五點草案」道出烏克蘭的無奈,以及北約的偽善
- 以國際法的角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構成哪些不法?
- 烏俄戰爭帶來糧食危機,WTO警告窮國將受害最深、台灣飼料廠每公斤漲0.5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3-28 「矽盾」與「矽匕首」:俄烏戰爭4月將走向尾聲,烏克蘭經驗對台灣的重要啟示
- 2022-03-28 俄烏戰爭之國際法分析(一):普亭以烏東為由主張「集體自衛權」「應邀干預」,站得住腳嗎?
- 2022-03-27 俄烏戰爭近況:烏軍光復東北邊城,人道走廊談判未果,拜登波蘭演說譴責普亭是「屠夫」
- 2022-03-27 俄烏戰爭映照出東盟的「不干涉主義」自欺欺人?
- 2022-03-26 承襲林肯、邱吉爾、甘迺迪等領導人,澤倫斯基的演說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巨大意義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