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可以「銀貨兩訖」嗎?母親節與父親節是一種「用孝順包裝的殘酷」

親子關係可以「銀貨兩訖」嗎?母親節與父親節是一種「用孝順包裝的殘酷」
Photo Credit: Myles Grant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親子關係,從來就不必然是一個大人愛著一個小孩,他也可以只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愛著另一個不完美的人。

台灣的母親節在媒體和商業的無孔不入下,變成「全體肅立,母親就位,唱母親節芭樂歌!」的荒謬劇,然後在頒獎典禮中草草結束。(獎品就是電視廣告中嫁出去的女兒返家時手裡提的東西)

天下的父母都不是一樣的,我的母親一點都不像月亮,她也不必像月亮。

我更好奇的是,在這些為爸爸媽媽歌功頌德的日子,那些沒有辦法得到父母的愛的小孩們都去哪了呢?有離異的、遭遺棄的、雙亡的、酗酒的、有賭癮、家暴的、性侵的、精神病的、言語暴力的,還有更多看起來無異於他人,卻是日日齟齬或是完全漠然相待的…

這些小孩每年到這種時候,都要狠狠的在傷口上被灑鹽,數量之多,我覺得他們都快變成醃漬物了。這些親恩浩蕩的宣揚,就是他們再一次強化自己「我不值得被愛」的時候。任由自己縮小發臭…有些人甚至還曾跟著老師的指令做著一張又一張的「媽媽我愛你」母親節卡片吧。

而在就是在這種父母偉大化的背景下,我們不被允許被討厭自己的父母。任何行為只要被扣上「不孝」或是「不尊敬父母」,就沒有任何空間可以讓自我流動了。青少年長成、個人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一味去要求這個碰撞的個體一定要和諧、要體諒、要自適、要和解,只會讓這個小孩越來越自卑,越活越沒有自己,很容易越來越討厭父母,卻又在最底層否定自己討厭父母的情緒。

Photo Credit:  Derek Harpe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erek Harper CC By SA 2.0

在親子關係裡,在物質需求之前,我們更需要被愛被尊重。一個物質條件不充裕的孩子不會自卑,只有不被愛不被尊重的孩子才會自卑。影片中呂捷說他認為的偏差行為,都可能是孩子在家裡不被愛、不被尊重的表現。只是孩子沒有學過要求別人愛他、尊重他的語言。

其實,很多親子關係的僵化,都只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小討厭」,這些小討厭沒有好好處理,積久了會變成怨懟、不理解、叛逆期、無法溝通。久而久之,這些小討厭就會無限上綱成了「你不愛我的證據」,更嚴重的甚至會變成恨。

到最後,這些情緒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任何出口(唯一在這塊島上能讓這些憤怒盡情宣洩,不受任何批判的地方,大概就是PTT的pay_home版吧)。只能期望孩子自己長大了、懂事了、會想了,親子關係就會解決了;但其實大部分到最後都只是雙方的隱忍維持著表面上的不衝突,就卡在一個不必親密也不必修補的狀態。

但其實只要讓關係裡,有討厭彼此的可能,這些小討厭就不會擴大。

試著去把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我雖然討厭你對我做什麼事,但是我還是愛你的。」並且讓對方可以同時接收到自己的行為造成對方的不悅,但並沒有造成關係的傷害,這樣就有溝通的可能。

允許這樣的聲音,真實勇敢地被表達出來,這就是一種愛的語言。

這個句型,不一定要百分之百以這種樣子出現,句型是可以變的,每個人的關係、臉皮厚薄和創意不同,但是只要在對方出現你無法接受的行為時,提醒你不能接受的是這個行為,而不是這個人,是不是就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討論後,拿捏互相尊重不越界的分寸?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把每一次的行為都放大、用來定義整個人?

有了這個彼此討厭的可能,是不是就有了愛流動的可能?

親子關係,從來就不必然是一個大人愛著一個小孩,他也可以只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愛著另一個不完美的人。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人助旅行部落格
原文標題:我們應該要給孩子一點討厭父母的空間

更多文章請至人助旅行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