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烏克蘭移民第二多的加拿大,我如何與不同學齡的孩子們討論俄烏戰爭?

在烏克蘭移民第二多的加拿大,我如何與不同學齡的孩子們討論俄烏戰爭?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討論國際戰事,因為國際戰事的延伸,其實就是生活中的「衝突事件」。戰爭背後隱藏的「資源掠奪」以及美其名的「恢復舊有國土」,其實就像校園霸凌當中的「弱肉強食」以及「小團體穀倉效應」。

今(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侵略行為,讓全世界人民意識到當今仍會有國家領導者具有侵略的野心。在全世界成人注意戰爭議題的同時,孩童們也會經由各類媒體知道此戰事消息,很多孩子對此感到悲傷。根據加拿大《CBC新聞》在3月6日的報導〈如何與孩子談論烏克蘭的戰爭〉,提到該報導受訪者的13歲孩子對於烏克蘭戰爭的事件反應非常「情緒化」(emotional),這樣情緒表現以悲傷為顯著。

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狄龍布朗告訴《加拿大廣播公司》「基奇納-滑鐵盧的晨間版(Kitchener-Waterloo's The Morning Edition)」,對於戰爭議題「這種迴避不是一種策略,它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根據狄龍布朗教授的說法,人是具有善解人意的物種,讓孩子們了解烏克蘭戰爭的全球性事件,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悲傷情緒是有效的,並且他們是安全的,特別是如果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歷過創傷。

這項報導指出兩個重要因素,其一:對於戰爭事件,迴避不是一種策略。其二,對於戰爭引發孩子的悲傷情緒,需要引導與討論。

此次烏克蘭戰役,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們在觀看媒體報導時淚流滿面,部分家長會特意限制孩子觀看新聞,以免孩子們的情緒落入悲傷。但是,這樣的做法在目前資訊發達的時代,並不是客觀的做法。因為孩童們可以經由網路或者學校同儕的描述知道戰爭發展。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如同此報導狄龍布朗教授所說:「這種迴避不是一種策略,它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尤其,加拿大的孩子們在學校有相當多烏克蘭移民學生。除了過往移居至俄羅斯的烏克蘭族裔之外,最多烏克蘭裔移民的國家就是加拿大。對於目前的戰役,加拿大學校同學的情緒更容易因此感到憂心。

《CBC新聞》的報導清楚指明戰爭對於孩子的情緒影響,但是該如何在生活中與孩子們提到戰爭議題呢?

其實,家長與孩子們討論這樣的戰爭事件,需要以孩童年齡與成熟度略為區分。但是不變的是,戰事需要討論,因為國際戰爭議題其實是「校園霸凌」當中的「衝突事件」(Conflict Matters)延伸概念。

學童對於戰爭的理解,需要更多成人的指引。這就如同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需要成人灌輸孩童校園霸凌處理方式。對於國際戰事討論,我以個人與我的三個孩子們的交流經驗與讀者們分享:

12歲以下孩童需注意:「事實」(Facts) 與「思維」(Logic)方向

關於戰爭,最大的問題就是衝突。任何的衝突都有其背後的因素,這些因素姑且不論對錯,最主要的就是立場不同所帶來的觀點不同,以至於衝突事件產生。

有關國際戰事的衝突,對於孩子也要因年紀不同而有不同的討論方針。12歲以下的孩童們,對於戰事「事實」必須清楚,因為知道正確事實,才能讓孩童們在心中有思維上的分析。家長們不要小看小學階段的孩童,目前小學年齡的成熟度,已經可以開始討論全球新聞事件。

加拿大小學生對於種族文化以及戰爭殘酷都有一定的了解,因為加拿大的移民人口當中的各類族裔相處,在小學生的生活當中是常態。尤其加拿大過往所協助的難民當中,移居加拿大的難民,例如加拿大政府過往協助的大量敘利亞難民,在加拿大得到基本的人權,這也造就加拿大小學階段學生對於衝突事件所帶來的毀滅有更多的了解,這也同時讓小學生藉由戰事的事實,了解到和平的重要性。

中學生13歲至15歲需注重:「看法」(Opinions)與「分析」(Analyze)

中學的青少年,無論是國中或高中,最好以平輩口吻的方式與他們討論國際戰事。因為這年齡階段的孩子介於小學與高中之間,因此屬於小大人的階段。如果家長對於國際戰事,以訓話式的叮囑口吻,不但會限制孩子們與父母交流的意願,更會讓孩子們對於父母所言產生排斥。

中學生從13歲至15歲,思維上已經有非常好的分析能力,家長可以藉由聆聽孩子們的「看法」,來了解孩子們的思維。尤其這年齡的孩子們已經有零用錢的金錢花費慨念,因此家長也可以把目前戰事所引發的「燃油價格」以及「通貨膨脹」效應,與中學階段的孩子們討論,藉此協助孩子們在金錢花費的觀念。

戰事的發生,可以讓中學生孩子們把零用錢捐給紅十字會等機構,協助烏克蘭國家的生活用品與藥品需求,這些都是家長可以引導中學生的金錢分配觀念,同時這樣的捐款行為也是人飢己飢精神的養成。

高中生16至18歲需注重:「人權」(Human Rights)與「和平議題」(Peace Matters)

高中生的成熟度與成人相差不遠。加拿大的高中生在16歲就可以開始行車駕照的考試,這也意味著高中生開始接軌成人世界。因此家長對於高中生戰事討論,更要著重在高中生的自由發言。

家長們可以在聆聽高中子女對於戰事看法的時候,引入「人權」以及「難民安置」的社會議題。因為加拿大高中生需完成學校規定的社區服務工作時數,這樣的方式在亞洲國家也適合家長鼓勵高中階段孩子參與社會服務。

我的兒子排行家中第二,上有就讀大學的姊姊,下有就讀中學的妹妹。因此我特別注意此次烏克蘭戰役,我的兒子對於戰事的看法。經由與兒子的對談,我發現青少男對於武器種類的關注,以及戰事策略都有獨到的見解,這樣的討論其實是增加孩子社會正義精神的養成。

除此之外,高中學生在邏輯思維可以有正確的善惡分辨。我的兒子與他的同學們會注意新聞事件難民安置善舉,當中隱藏非法份子混入偷走烏克蘭難民的幼兒,以及部分年輕難民女子被拐騙帶走的悲劇事件。這些議題充分顯示高中生看到檯面上的光明與檯面下的黑暗。

小結:生活中的「衝突戰役」每天都存在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