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萬如何累積被動收入?破除3迷思讓小錢變大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月薪大約4萬的上班族,想要提前財富自由、提早退休,就要避免落入很多人可能存在的財務迷思:對金錢過於「被動」,造成自己無法增加「主動」收入。
本文作者: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台灣區總經理 黃士豪

想買間自己的房子、想每年可以帶爸媽出國玩、希望生活不用太精打細算也能有餘裕… 這是很多出社會一段時間的上班族心聲。年近三十歲的小婷,月薪大約 4 萬,扣除每月支出後可動用資金約1萬;面對未來目標,還沒想過要累積多少財富,財富自由提早退休也還不在規劃內。
即便小婷已經比多數人還早開始將存款用於投資,台股、美股皆有規劃不錯投資組合,但是面對不斷高漲的房價,依然還是讓她對現況充滿焦慮,想著是不是投資方式有問題才會年近三十還無法達成人生設定目標。
為了及早達成自己所設定「主動收入增加」以及「有50%收入來自被動收入」這兩個短期目標,小婷甚至還在朝九晚五正職工作下班後到知名連鎖餐廳擔任外場桌邊管家,增加每月可動用資金希望多點錢能用於投資。
每個月追著錢跑的焦慮也讓她總惦記要多留點錢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所以資產終有30萬活存現金,約為10個月預備支出。只是在物價不斷上漲,即使兼差增加主動收入依然無法明顯提高投資本金,小婷還思考著是不是要提前將一筆剩餘40萬的信貸提前還款,增加每月可投資金額。
積極認真追求目標的小婷,依然因為無法觸及目標而焦慮。我為她分析目前投資及財務現況後,發現她落入相當多人可能也存在的財務迷思:因為對金錢過於「被動」,造成自己無法增加「主動」增加收入。
給小婷的建議一:留太多現金在身上,可能成為累積財富的絆腳石
相當多小婷這類年輕工薪族最容易踩到陷阱便是:留太多現金在身上。
我們普遍會將資產分為三類,從投資角度來看主要是保值穩定的「保守型資產」及「進攻型資產」這類風險較高、但也相對高報酬投資標的。這兩項要分別分配多少比例端看個人心態,唯獨現金存款這類「保障型資產」盡量不要超過每月平均支出三到六倍。
保障型資產可以保障我們在失去工作時還可以維持生計,在還相當容易找工作的年輕階段,要於三到六個月內找到新工作並不困難,也有許多選擇,放過多現金在身上只是讓自己少更多籌碼進行投資分配。
給小婷的建議二:小資族定期定額買股可能少賺很多!
跟許多年輕投資者相同,小婷採用定期定額方式「存股」。這種作法比較適合投資觀念及心態還不夠完善、還在「新手村」的投資者,特別是對資金本位不足的小資投資人來說甚至可能「損失」更多。
當每月可投入投資預算不多時,採用每月定期定額存股除了會被高頻率收取交易手續費,也無法真正掌握「最佳買進時機」。定期定額買股的優點在於當投資心態不完善也不熟悉市場時,可避免將收入隨便花掉或買錯時機。
以小婷此個案來說,除了對投資標的十分清楚,也有定力存錢投資,那就該將可動用金錢注資到各個證券帳戶,確保在最佳買進時機時可立刻進行交易,而不是定期定額交易。如此作法除了省下更多手續費,也能更放大收益。
破除大眾理財迷思:應善用貸款,別把「貸款」當眼中釘
在為學員檢視「資產負債表」過程中,相當多都跟小婷一樣背負「貸款」,無論是房貸、車貸、學貸還是信貸,大家也都會跟小婷一樣會問我:是不是應該盡快還款減少每月開銷?
我通常都會回答:如果收入扣掉支出還能有錢投資,就不用急著還款。
很多人都認為和銀行借錢或欠銀行錢不太好,但負債也可以分為「好負債」及「壞負債」,在還款支出不會造成「入不敷出」情況下,貸款反而是培養銀行信用的方法之一,有機會讓我們在未來需要資金時,從銀行立即取得一筆錢「無本投資」。
如果跟小婷一樣已還款一段時間,貸款支出也不影響生活品質,那麼比起增加每月還款金額造成自己可動用資金變少,更該去跟承作銀行談降息或增加還款期限來降低每月支出,甚至是洽談其他銀行低利承作這筆貸款,以留下更多錢置入投資。
當投資獲利率可以高於貸款利率時,將錢拿去還款而非投資反而是讓自己「虧損」,沒有建立此資金觀念,就可能讓自己借貸真正變負債。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