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身材動作多元、收納又方便的「壺鈴」有哪些種類?又該怎麼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有一定的健身正確知識及經驗,放一組壺鈴在家,可以用來雕塑多處肌肉,好處多多。讓SuperFIT健身教練來帶你一覽「壺鈴」的用途吧。
在健身房時常看見有人拿著壺鈴,做重量加強時的訓練。事實上,只要有一定的健身正確知識及經驗,放一組壺鈴在家,可以用來雕塑多處肌肉,好處多多。讓SuperFIT健身教練來帶你一覽「壺鈴」的用途吧!
壺鈴是什麼?

壺鈴(Kettlebell)是一種在鐵球上加了手把、容易掌握,由鑄鐵製成的重量訓練健身器材,本源自於1700年代的俄羅斯,原本主要是用來秤重農作物,蘇聯軍隊也在20世紀把壺鈴納入訓練,在1940後開始在歐洲俄羅斯地區有著壺鈴的比賽。
之所以受到熱烈的歡迎,是因為壺鈴的運動可搭配提、推、舉、拋、擺盪等多元的動作,達到燃燒脂肪、雕塑肌肉等目的,還可以鍛鍊心肺有氧能力,在強化運動員的耐力、肌力、平衡、靈活度、爆發力非常有效率,是一項全方位的全身性運動。且不受場地的限制、收納方便,因此近年來非常受到運動人群的喜愛。
壺鈴的種類
在規格上,分成「經典款(Cast-Iron Classic)」與「競技款(Competition / GiryaSport)」,常見的重量則有8kg、12kg、16kg、20kg~48kg,每4公斤為一個級距。
經典款每一個級距,握把粗細皆不同,因此在訓練上須注意重心的運用,相對地,對於握力的訓練也很有幫助。而競技款為國際標準規格,利用不同的顏色來做級距的區分,使得比賽時裁判可以透過顏色直接辨別重量。
壺鈴還可細分為:
- 可調式壺鈴:可替換槓片做5-25kg的重量調整,若你想做一整套完整的雕塑、健身訓練,你只需要買一組「可替換重量的壺鈴」,就可以作多種重量的訓練,非常方便。
- 包膠壺鈴:目前有8、12、16、20、24公斤等5種重量供選擇。
- 競技壺鈴:適合專業訓練及競技賽使用的國際標準尺寸壺鈴,包含粉色8kg、藍色12kg、黃色16kg、黑紫色20kg等四種重量。
壺鈴健身姿勢
介紹完壺鈴的種類後,讓我們實際進到對雕塑身材、重量訓練有著極佳助益的壺鈴雕塑姿勢。
1. 壺鈴硬舉(Deadlift)
雙腳與臀部同寬站立,在腳前放一個壺鈴。穩住你的核心和背部,把你的臀部向後推出,並降低你的身體,感受腿後側出力拿起壺鈴。保持你的核心穩定而緩慢提著壺鈴慢慢回到站立姿勢。(延伸閱讀:硬舉前必看攻略!到底該如何做?)
2. 壺鈴搖擺 (Swing)
俄式壺鈴擺盪重點須特別注意,擺盪僅能到肩膀的高度,利用髖部的力量、髖關節鉸鏈再加上呼吸技巧可以使得這個動作非常有爆發力,這是一項肌肉力量訓練以及心肺功能二合一的動作訓練。
壺鈴擺盪被認為是最強大的壺鈴動作,因為這需要全身的力量來完成,且具有絕佳減脂成效和高度的心肺有氧效果,也算是壺鈴運動中最基礎的一項。
雖然在執行上看起來非常容易,但要做到正確的姿勢,卻不是人人能及,實際上需要大量的時間來練習以達到最正確的姿勢和最大的效果,建議須有專業教練陪同與指導,確認動作每次都能做正確,再進行自主訓練。
3. 壺鈴高腳杯深蹲(The Goblet Squat)
深蹲是一項可以加入多元變化的基礎健身動作,「壺鈴高腳杯深蹲」不僅止於雕塑、加強腿部肌群的訓練,更可以提升身體機動能力及體能,即使加重負重時,可以輕鬆不吃力、流暢地執行。算是較為輕易上手之動作。這是一項結合力與美的全身性運動,對於動作的每一小個細節都需要非常專注。對於強壯的腿、加強髖部及軀幹力量、進階活動度為必要的運動。(延伸閱讀:為什麼深蹲做起來怪怪的?)
4. 壺鈴推舉(kettlebell push presses)
單手持著壺鈴,將其提至肩部,掌心向前或向側都可以,接著雙腳屈曲,身體下沉,上身保持挺直。再利用爆發力用腳跟向上蹬,雙腿伸直,帶動身體上升,同時肩部三角肌發力,將壺鈴推至最高點。
壺鈴推薦重量
壺鈴的訓練在一次動作中,必須同時使用到多組肌肉群,與一般的「分離動作訓練(Isolation Training)」非常不同。啞鈴彎舉(Dumbbell Curl)則是一個分離動作的最佳例子。
在重量的選擇,根據過去訓練的經驗及不同的性別,SuperFIT為您區分如下:
壺鈴的重量以4公斤開始,最常見的為4kg至24kg,一般推薦常用重量約為8-16公斤左右。初學者指的是對於與重量相關的訓練較不熟悉者,如果較常進行重量類型的訓練的人,則可以嘗試進階者的壺鈴重量。
看完後,事不宜遲,初階者快找位好教練教你壺鈴如何使用,進階者,也很推薦買套壺鈴在家自主訓練。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