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FDA核准50歲以上、免疫不全者施打第4劑疫苗,與第3劑需間隔4個月、可選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

美國FDA核准50歲以上、免疫不全者施打第4劑疫苗,與第3劑需間隔4個月、可選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華盛頓郵報》報導,以色列的研究證實了第4劑對於60歲以上的長者可能具有救命的效果,但也顯示了第4劑對於年輕、健康的民眾而言,會有明顯的邊際效應,僅能夠提供短期且中等程度的保護力避免感染。

(中央社)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昨(29)日核准50歲以上或免疫不全者施打第4劑(亦即第2劑追加劑)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與第3劑須間隔至少4個月。選打單劑型嬌生疫苗與追加劑的民眾,也可再追打一劑mRNA疫苗。

追加劑之間應間隔4個月,接種嬌生疫苗者29日起可再追打一劑mRNA疫苗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邁入第3年,由於疫苗效力會隨時間降低,部分國家陸續建議年長者或高危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包括瑞典、以色列與智利,美國29日也加入行列。

美國FDA於29日宣布,核准50歲以上民眾或12歲以上免疫不全者,於第3劑疫苗施打至少4個月後,接種第4劑疫苗。核准疫苗名單包括莫德納與輝瑞BNT疫苗。

FDA生物製劑評估暨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斯(Peter Marks)表示,目前證據顯示,年長者與免疫不全民眾體內預防COVID-19重症的保護力,會隨時間部分減弱。根據新數據分析,施打第2劑莫德納或輝瑞BNT追加劑,有助高危族群提高保護力。

此外,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29日也宣布,依據最新研究數據,先前接種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與追加劑的民眾,即日起得以再追打一劑mRNA疫苗。

CDC29日公布一份最新研究,比較嬌生與mRNA疫苗混打效力。在預防送急診方面,施打一劑嬌生疫苗效力僅24%,打兩劑嬌生效力雖提高至54%,仍遠不及施打一劑嬌生加一劑mRNA(79%),或接種3劑mRNA疫苗(83%)的效力。

在預防住院上,也出現類似結果。根據研究報告,上述疫苗組合效力分別為31%、67%、78%及90%。

《華盛頓郵報》報導,既有支持第4劑的試驗證據仍相當有限且混雜,主要還是依據以色列的研究結果。以色列的研究證實了第4劑對於60歲以上的長者可能具有救命的效果,但也顯示了第4劑對於年輕、健康的民眾而言,會有明顯的邊際效應,僅能夠提供短期且中等程度的保護力避免感染。

以色列的研究數據凸顯了追加劑的效果是短暫的,而第4劑的策略是一個短期的作法。

美國民眾對疫苗接種感到疲乏成當前挑戰

《華爾街日報》報導,第4劑的疫苗劑量,輝瑞BNT為30微克、莫德納為50微克。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Stéphane Bancel)表示,美國健康照護提供者如今有機會建議高風險民眾何時能接種第4劑疫苗,以利在下一波疫情爆發前強化免疫力。

美國衛生當局如今可能要面臨的挑戰是,許多民眾早已對疫苗接種感到疲乏。到目前為止,65歲以上的成年人約莫有三分之二接種了追加劑,整體成年人口接種追加劑的比率則尚未過半。

依據非營利組織凱澤家族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調查,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的受訪者當中,23%表示他們絕不會接種追加劑、24%表示會在被要求的情況下配合,其餘受訪者則表示會視情況決定。

《華爾街日報》也另外以問答形式整理了民眾對追加劑常見的疑問,其中一題問及「是否要在此刻接種追加劑,還是要等到針對Omicorn變異株研發的新疫苗問世?」

該報引述醫師的意見表示,建議民眾現在接種追加劑而非等待新疫苗問世。即使追加劑面對Omicron變異株,預防重症和住院的效果下降,醫師預期追加劑至少在面對Omicron變異株時還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美國CDC於今(2022)年1月21日釋出的分析也顯示,追加劑能夠讓預防Omicron和Delta變異株的保護效果最大化。馬克斯也表示,FDA的確有在為針對Omicron研發的疫苗做準備,但到目前為止仍不確定是否為必須。

至於台灣是否會跟進美國CDC的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先前曾在記者會上回應,台灣施打第4劑的時間不會這麼快,有足夠時間觀察他國情形後再做判斷。

陳時中先前也曾在記者會上表示,若有需要施打第4劑,以台灣今年採購的疫苗數量,是足夠民眾接種。

台灣截至昨日,第1劑疫苗覆蓋率為83.39%、第2劑為78.24%、追加劑為49.46%。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