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發布公評人報告:21名編輯要應付全天候新聞,監看螢幕在後腦,人力、設備與空間都有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一年來新聞部採訪組人力離職不斷,主因是薪水跟不上工作負擔。當其他電視台薪水動輒加薪數千元,華視新聞留不住人才。
(中央社)華視新聞近期7度製播出錯,重傷華視與公廣集團專業形象,華視昨(19)日發布由公評人撰寫的特別報告,指出華視新聞有著人力、設備與空間等多項問題。
華視在官網公開由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華視新聞公評人王泰俐所撰寫的特別報告 「華視新聞為什麼『崩壞』?-從新聞標題七連錯事件談起」。內容主要是自4月20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一連串的獨立調查與研究。
報告指出,公評人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華視新聞的不信任度大幅提升,出錯前只有20.1%,出錯後飆高到36%,公評人就此提出4點改進方向。
設備老舊與空間問題,人力嚴重不足
首先是新聞編輯台監看新聞設備缺失,編輯台監看器在編輯的後腦勺,副控室無監看大螢幕,第一時間很難發現錯誤。雖然設備老舊與空間問題無法立即解決,但建議出錯率高的晨間新聞編輯和製作人重新安排工作位置,確保能看到播出後的標題。
報告中提出,外界最感不解的是為什麼華視新聞標題出錯,尤其是第一次最重大的誤報「共軍入侵」訊息,出現在7點的晨間新聞時段長達7分45秒,都無人發現。 多位內部同仁還原當天現場,發現幾個重大的癥結點。包括編輯台的新聞監看器只有7台,其中固定監看自家螢幕的監看器掛在晨間新聞編輯的後腦勺的位置。晨間新聞編輯加製作人僅有3位輪班,1位編輯坐在副控室, 剩下2位在編輯台,要進行編輯工作的同時,還要隨時轉頭去看後方監視器,「坦白說,就算要轉頭去看清楚距離3公尺以上、15吋螢幕中位於最下面的新聞快報的文字,再怎麼好的眼力也看不到!」
第二點是人力不足,新聞從4節增到24小時,編輯人力增加卻有限,21名編輯要應付全天候新聞,人力嚴重不足,且部分編輯未具足夠新聞資歷,公評人建議加快員工在職訓練。
報告中也提到,相較於其他新聞台編輯團隊動輒40人以上,華視人力實在嚴重不足。新聞台節目企劃中心編制高達38人,然而新聞編輯台卻永遠缺人。加上編輯有些缺乏專業背景;就有記者表示,自己要很小心盯自己新聞的標題。好幾次編輯都下錯編題或畫錯重點 ,受訪者姓名也有錯字,在外面採訪到一半發現自己的新聞出錯,還要打回公司請編輯台改。華視新聞的文字記者很少,攝影同仁常常需要一人單機作業。在拍攝畫面的同時,新聞台編輯還要不斷打電話來下指令,很多時候下的還是很不專業的指令。
第三是華視補足人力流程龜速。據華視提供資訊,目前新聞台文字採訪記者24人,加上所有採訪部同仁與其他部門、主管共260人。相較其他新聞台,不含地方文字記者就60人,整體有500人,相差極大。
公評人指出,現在人力與華視上架52台時承諾要在2021年擴到330人目標有距離。此外,內部人員認為華視薪水跟不上工作負擔,導致離職潮不斷,還有複雜的海選制度,新上任的新聞部採訪經理蔡莞瑩承諾,第一要務是補充人力與尋找採訪主管。
新聞台台長陳雅琳解釋,前華視總經理莊豐嘉在任時,為了公開徵聘各方人才以達到公平的目的,所有新聞台招募進來的人力都要先在人力網站上公開海選,筆試後再經過新聞台複試,最後再由公司其他部門主管團體面試。層層關卡好不容易篩選進來的人才,最後往往在人資部門的薪資談不攏破局,整個過程又重新來過。加上每月都有員工離職就導致人力拮据的局面。
新聞部副理黃柏齡則補充,過去一年來新聞部採訪組人力離職不斷,主因是薪水跟不上工作負擔。當其他電視台薪水動輒加薪數千元,華視新聞留不住人才。要補人時則遇上華視嚴格的內規,檢視對方年資、不能超過離職人原薪、為什麼要加薪等。
主管身兼多職無法掌握狀況
最後一點,針對台長陳雅琳身兼多職與管控問題,在她擔任代理總經理前,陳雅琳已負責主管新聞台、晚間新聞播報,還主持兩個節目,並不定期開闢特別報導節目。有員工提及陳雅琳平時在11樓辦公室,除非錄影化妝才會在新聞部辦公室見到她。
《蘋果日報》報導,陳雅琳對此表示,「我上任時,原新聞部經理的辦公室已經給副台長蔡明達使用。另外兩個新聞部副理也在新聞部 有辦公室。當時莊總認為,新聞部空間已經不夠,我在11樓既然已經有辦公室,就不必在新聞部另外占一個空間」。
公評人指出,華視董事長兼總經理鄭自隆上任就在員工內部信表示,「新聞台台長要兩邊跑,除了11樓副總辦公室之外,也在新聞部設置辦公室或開放式辦公空間,指揮官不能離開自己的部隊」,盼能改善問題。
報告最後表示,華視目前兩名公評人皆是兼任,報告也由公評人獨立進行調查,但有責無權,許多重要資料難調閱。雖然公評人與華視新聞主管設有社群群組,但這次事件發生後,卻無任何主管在群組中提供即時訊息給公評人,希望發生重大事件時如能主動告知,將更凸顯公共問責的精神。
華視近期被發現的新聞出錯已有7次:
- 4/20早上7時:新聞跑馬燈誤植「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等字幕
- 4/30早上9時:出現「大屯火山爆發 岩漿滾滾而下」、「台北凌晨下起拳頭大冰雹 市區交通大亂」
- 4/24:把行政院長蘇貞昌誤植成總統
- 4/30:快訊打出「上海日增1181萬例,確診近1個月新低」的錯誤訊息
- 4/30:播報美國職棒新聞將明尼蘇達雙城隊的隊徽誤植成芝加哥白襪,而白襪隊的隊徽也誤植成堪薩斯皇家
- 5/3:將總統蔡英文打成「蔡EE」
- 5/13:將前副總統陳建仁打成「美副總統」
延伸閱讀
- 華視6度出包,董事長鄭自隆回聘劉俊麟任副總,NCC:8月期中評鑑要求提出檢討報告
- 馮賢賢:錯上加錯、火上添油,華視跑馬燈風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 華視三度出包,立委批42台監看電視沒人盯「怠惰散漫」,陳雅琳道歉:內部SOP未落實
新聞來源
- 華視發布公評人報告 直言人力設備空間均不足(中央社)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