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生活圈的區域治理思考,我建議將全台劃分為「十市五縣三離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智庫提出十市五縣三個離島縣的規劃構想,在財政收支設計上則是平等分配,沒有直轄市與縣市的差別。在規劃時,人口不再是唯一考量,而是以經濟生活圈的區域治理為關鍵因素。
文:王義川(台灣智庫策略長)
在全球競爭的脈絡下,城市競爭力(都會區的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當城市規模太小,人口規模太小,不利於城市的競爭力。當國家下放權力,城市有民主創新的氛圍,有行政效率與好的行政服務,有好的基礎設施,充足的人力資源,城市才有更好的全球競爭力。例如香港,正是國家權力跟城市發展衝突的最佳案例,當中國無法節制對於城市的控制權力,將會扼殺城市的發展。
面對國際經濟競爭情勢改變,台灣各縣市的城市發展定位及策略也必須進行重整。為提升區域治理效率,行政區劃解構與重組必須進行,縣市合併與升格,連同配套的財政收支重新劃分、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選區的改變,都是台灣重要的治理擘劃工程。
此刻正值《地方制度法》討論修法時機,台灣智庫提出國土規劃的關鍵課題,也就是關於縣市行政區域劃分的幾點主張,供朝野各界參考,以求集思廣益,凝聚全民共識。
一、核心產業的發展是城市規劃的主軸,台灣國土規劃也包括宜居環境的經營及國土的永續發展
產業發展的戰略是城市規劃的主軸。長遠來說,有了產業才有就業、才會衍生住宅、零售、教育與生活空間。台灣面對國際經濟的發展進程,建構以科技產業供應鏈,或其他具有世界或區域競爭力的產業供應鏈為主的區域治理範圍,應該是地方政府要合併或升格的理由。
因此我們提出將台灣國土分為首都圈、北核心、中核心、南核心的區域劃分構想。也在國土規劃層次上,提出觀光軸及離島區域,來經營城市宜居的環境與國土永續發展。
其中「首都圈」包括海空四港,北北基桃四市,以桃園航空城、新北產業軸、士林內湖南港汐止基隆河谷的科技走廊及連接北海岸的太平洋國家門戶所組成。
「北核心」就是新竹苗栗結合而成的新竹科學園區產業聚落,透過高科技產業園區,建構半導體護國神山為主的科技聚落,營造科技與客家人文組合的北核心。
「中核心」是台中市、彰化市組成的中部科學園區軸帶,以中科、大肚山黃金走廊、彰化水五金及二林科學園區組成的台灣中核心。
「南核心」則包括雲嘉嘉、台南、高雄市組成,以南科、路科、橋科延伸至亞洲新灣區組成的南核心。
「觀光軸」則由宜蘭、花蓮、南投、台東及屏東五縣組成太平洋觀光軸,金門、馬祖、澎湖則為離島區域。產業活動越活躍,會有更強烈的觀光休閒娛樂需求,觀光軸及離島區域可以在整個國土層次上,滿足相關的需求,並追求國土的永續發展。

二、行政區域劃分的調整、縣市合併與升格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共同生活圈的有效治理,解決凍省未完成的改造工程
目前台灣面臨縣市合併的省轄市,是凍省未完成的工程、國家正常化的關鍵步驟,其中包括基隆市、新竹縣市及嘉義縣市的調整。
基隆市與北海岸的新北貢寮、萬里、金山、石門、三芝、淡水、八里及鄰近的瑞芳、雙溪、平溪等,都可以稱為北海岸,是共同生活圈,本該屬於同一地方政府治理,建議合併成為一個基北市(或北海市)。基隆市,已經具有城市治理的核心,但是城市規模不足,人口不足,應該擴大其城市規模,以利長期發展。
新竹縣市本來就是縣市一家,生活圈更是完全重疊,合併也是大勢所趨。苗栗縣與新竹縣市在文化族群及新竹科學園區聚落上也在同一區域,可以合併,強化因為科學園區聚落擴散的共同生活圈,竹竹苗合併其產業發展腹地才完整。
嘉義縣市考慮人口規模,應與雲林縣合併發展,才有足夠規模和其他城市競爭,否則很可能在國內競爭梯隊就脫隊,甚至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極化現象。雲嘉除了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需要知識密集,朝向高單價高附加價值來發展。
三、縣市區域重劃後,十市五縣三個離島縣、縣市政府財政收支分配設計上以平等為原則
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因為直轄市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金額較一般縣市高,使得各縣市都希望升格為直轄市,但是這樣的設計就會出現非六都、非離島、非花東的縣市,因為統籌分配稅款低也沒有特別基金挹注財政,淪為三等縣市,也影響實際縣政發展。
因此,台灣智庫提出十市五縣三個離島縣的規劃構想,在財政收支設計上則是平等分配,沒有直轄市與縣市的差別。十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北海市(基北市)、桃園市、竹苗市、台中市、彰化市、雲嘉市、台南市、高雄市;五縣包括宜蘭縣、花蓮縣、南投縣、台東縣及屏東縣;三個離島縣則是金門縣、連江縣及澎湖縣。
在規劃時,人口不再是唯一考量,而是以經濟生活圈的區域治理為關鍵因素,以符合地方政府發展與治理的需求及特性。

四、直轄市調整為二級政府以提高行政效率,但縣因應偏鄉治理及原民地區自治,仍保留三級制度
過去縣市及鄉鎮市擴張速度不一,會發生類似板橋市人口高於基隆市人口的奇怪現象。實務上多數鄉鎮市公所財政上只能依賴縣市政府的補助,本身並不具財政自主的能力。三級政府所造成的效率不彰與公務人力的不足、職等不均都讓鄉鎮市公所在地方治理上出現困境。在縣市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後,目前的鄉鎮市公所將轉成區公所,直接由縣市政府管轄及編列預算,應該能發揮治理綜效。
但像屏東小琉球、台東海端、新竹尖石、嘉義大埔這些離縣治所在地極遠的的偏鄉及原住民地區,難以轉型為都會區治理,有繼續以鄉鎮市進行地方自治的需求,所以觀光軸及離島的縣,建議保留三級政府。在政府體制改變時,這種必須因應地方治理制度改變進行的配套,需要朝野、中央地方共同討論出共識來進行。
五、地方政府的行政劃分及制度改革,一次定案後分階段推動:
縣市合併升格,地方政府統籌分配稅款重分配等課題,必須先將個別縣市長連任的課題排除在討論之外,因為涉及國土規劃、產業布局、財政收支劃分、地方政府組織調整、公務人力編制、鄉鎮市存廢、民選公職及民意代表選舉名額及即將來臨的各項選舉進程。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