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環團發起「改變程式代替改變氣候」,呼籲改變比特幣挖礦機制可有效減少99%能源消耗

美國環團發起「改變程式代替改變氣候」,呼籲改變比特幣挖礦機制可有效減少99%能源消耗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環團這周發起名為「改變程式代替改變氣候(Change the Code Not the Climate)」的活動,指出只要改變比特幣的挖礦機制,就能減少高達99%的能量消耗。比特幣挖礦機制需消耗大量能源,若以國家一年的電力消費來比較,比特幣目前勝過挪威、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若比特幣持續的被廣泛採用,挖礦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將使全球溫度提升2度以上。

當全世界持續對比特幣為之瘋狂的同時,比特幣「挖礦」的高耗能特性也讓美國瀕臨破產的化石燃料產業獲得重振的機會。這週由美國環境工作組織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以及美國綠色和平組織等環團發起的活動「改變程式代替改變氣候(Change the Code Not the Climate)」,指出只要改變比特幣的挖礦機制,就能減少高達99%的能量消耗。

挖礦機制:PoW vs. PoS

目前比特幣使用的軟體程式被稱作「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PoW)」,透過消耗電腦CPU、電量、時間,來解碼複雜的數學題目以達到挖礦的效果。PoW的優點在於去中心化的程度與安全性都較高,然而挖礦過程會消耗大量能源,非常不環保。

比特幣的競爭對手「以太坊(etherium)」則是轉向使用另一種系統「權益證明機制(Proof of Stake,PoS)」,又稱持幣挖礦。PoS的機制是藉由花錢購買加密貨幣,並將貨幣抵押於智能合約中,以抵押數量換取新區塊。

簡而言之持有的代幣越多,越容易發現下一個區塊,獲得挖礦獎勵的機率也越高。因此解決了PoW消耗大量電力、能源的缺點。

隨著加密貨幣的價值和使用不斷向上攀升,本次活動要求比特幣必須效仿或是找到耗能更低的方式來進行挖礦,並希望比特幣的投資者與支持者可以將挖礦的機制從PoW轉換為PoS,進而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重啟燃煤電廠或發展再生能源,挖礦產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BBC中文網》指出,挖礦活動規模化、產業化後,現在全世界至少有二百多萬台礦機同時挖礦,挖到加密幣的機率縮小,效益的競爭轉變為硬體的比拚,更新迭代好比失控的軍備競賽。挖礦業對電力和其他資源的消耗隨之膨脹,對環境的衝擊難以忽視。

自從中國於去(2021)年5月起強力禁止加密幣挖礦後,美國便取代其成為最大比特幣挖礦國,為了拓展挖礦產業,許多加密貨幣公司開始收購燃煤電廠。

《衛報》報導,活動主導者麥可.布倫(Michael Brune)表示,美國曾經處於休眠狀態或計畫關閉的燃煤電廠,現在又因比特幣挖礦重出江湖。另一方面,天然氣的競爭力也逐漸下降,目前也開始被用在挖礦上。

面對政界人士和環團的批評,有許多公司開始利用再生能源發電進行挖礦,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五大上市加密貨幣挖礦公司皆表示著手建設或營運再生能源電廠,並稱挖礦產業的能源轉型需求將能為風力、太陽能發電公司創造機會。

《半島電視台》報導,專家們指出目前較為永續的加密貨幣為幣安(Binance Coin)、 卡爾達諾(Cardano) 、波卡(Polkadot)、 恆星(Stellar) 和Solana。除了減碳,這些加密貨幣也推出如種樹、性別平權等倡議來吸投資者。

你看不見的環境代價

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比特幣約占0.62%全球電力消費和0.31%的能源消費,若以國家的一年電力消費來比較,比特幣目前排在第27名(台灣排名16),高於挪威、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

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指出,如果比特幣持續的被廣泛採用,挖礦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將使全球溫度提升2度以上。

加密貨幣公司Ripple創辦人克里斯.拉爾森(Chris Larsen)表示,若不改變挖礦機制,比特幣還是必須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鼓勵礦工最大限度的使用能源。「一旦有機會去做骯髒的事情,正如你現在所見,這些事情必然會發生。」拉爾森說道。

此外,他更指出其中一個如噩夢般的情況,現在正在積極進行能源轉型的中國、美國、歐盟確實在努力進步中,但擁有豐富化石燃料資源的國家卻可能紛紛投入比特幣挖礦,以支持比特幣產業的營運。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皓筠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