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未來的人》:韓國若不重整秩序會變成「野雞共和國」,到處充斥著沒必要的閒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沒有指揮塔台。調查發現檢舉有錯就應該承認,但完全沒有。如果是調查人員的問題,那局長就應該介入。他們都不做自己該做的事。有啟動的按鈕,結果沒有停止的按鈕?一點長官的領導力都沒有。
文:郭禎秀(곽정수)、徐廷珍(서정진)
大韓民國是什麼野雞共和國嗎?
- 賽特瑞恩受到許多政府機關的調查。
你可以想成,2018年除了選舉管理委員會之外,全部都找上門來就行了。選管會那邊是因為選舉時我人在國外,所以沒有接受調查(笑)。現在除了(把調查)當作日常,也沒其他出路了。
文在寅政權上台後,我在三年期間受到公平委員會調查四次、國稅局調查五次、檢方搜查兩次。金融監督院正在調查三家旗下公司十年份的資料,從政權上台直到現在都是,調查的人員還多過我們接受調查的員工,真的是瘋了。仔細一看發現是誤會,就應該趕快脫手,但現在還死抓著不放,硬要找出東西。
沒人會對(調查)錯誤負責,一副錯了就算了的樣子。我們負責處理調查的一個幹部,可能是壓力累積,現在在跟癌症對抗,我這老闆該要多氣啊?但我還是忍了。
雖然賽特瑞恩公司在韓國,但韓國並不是我們的市場。我們公司沒有從韓國得到投資,傷痕卻都在韓國造成的。在海外做生意很講求信譽,而製藥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說我做假帳,不就代表我是沒有誠信的企業嗎?如果發布這種質疑誠信的內容,我們就必須跟各國的醫療當局解釋,只有競爭企業會覺得開心。現在企業家也沒辦法做些會被誤會的行為,政府調查與蒐證的方法應該改一改。要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來思考一切。
- 政府機關的調查應該有理由吧?
我拿公平委員會當例子好了。他們來調查,問為什麼,卻不說理由。他們說不是受上面指示來的,似乎是收到檢舉跟投書才來的,以前還會給個辯解的機會。我們旗下有化妝品公司,下面都有代理商。最近代理商如果生意不好,就會跟公平委員會申訴,說我們耍大牌。
現任政府上台後被調查了四次,沒有一次有結果。如果投訴的內容不是事實,投稿的人就是誣告罪。那應該要告訴我名字,卻都沒說。由於反覆發生,所以合約到期的代理商如果同意,就一律結束代理。每次接受調查時都要找法律事務所,一次就好幾億,誰來承擔這個損失?這不只是韓國企業碰到的事情。調查要有原因,難道就不該有實際效益嗎?企業要改變沒錯,但審查機關的方法也要革新。
- 其他企業怎麼說?
完全反政府,我甚至還得請他們自制一點,連全羅道的企業也這樣。政府沒有指揮塔台。調查發現檢舉有錯就應該承認,但完全沒有。如果是調查人員的問題,那局長就應該介入。他們都不做自己該做的事。有啟動的按鈕,結果沒有停止的按鈕?一點長官的領導力都沒有。(做了調查)不是應該要快點下結論嗎?他們開口說話時,只會強調要「公平經濟」,也不說調查結束了沒。國家機關的組織被弱化,組織的定位線非常模糊。
- 企業可能會很不滿,但說國家機關組織崩壞,會不會太過了?
以法庭為例。法院院長的作用,應該是讓法官後輩們做出正確的審判,但聽說,院長真的無事可做。不能好好打招呼,也不能發表意見。如果去找院長聊聊,就會知道他們為什麼想離開(法院)了。說自己像是住在後屋的老人。法院組織崩壞了,這樣總統有辦法控制檢方嗎?檢方的領導機關也無法控制一般檢察官,檢察總長只是組織的擋箭牌。雖然可以下指令,卻不能控制搜查──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會成為混亂。
崩壞的組織很危險,理應得到國家服務的國民會生活不便,於是開始反政府。政府如果沒辦法控制檢方,就是所謂的跛腳鴨現象(lame duck)。否認也沒用,如果審查機關擺脫了政府控制,那他們就無所畏懼了。
我跟其他企業家說,「該不會是總統或青瓦臺下令的吧」,就會被挖苦說「又不是共產黨,你都這樣了還不清醒啊。」這還叫國家嗎?文在寅總統感覺很善良,所以我一直在忍耐,但忍耐不能解決,崩壞的組織必須重建才行。
過度民主跟獨裁一樣糟糕
- 你覺得國家機關組織崩壞的原因是什麼?
過度民主是很大的問題,跟獨裁一樣糟糕。報社記者可以自由撰寫報導,編輯負責人想法不一樣的話可以踩煞車。不這樣運作,組織就沒有意義。(國家機關的)自我審視體制崩壞。廣場的力量要很自制,沒有國家是靠廣場民主主義(編按:象徵透過集會等活動表達民意)成功的。
所謂的廣場民主主義很容易(去街頭),卻很難讓他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國家變成揭密共和國了,雖然有正面作用,但負面作用也越來越多。這是成熟之路的必經階段,但不能拖太久。現在應該思考如何統一社會觀點,創造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實用主義政治文化。
法國馬克宏總統這麼說:「這樣下去,法國將會滅亡。該要加重稅金,政府給的要減少。我不再執政也無妨,錯的就是錯的。如果不能再執政,掌權的可能會是共產主義或極端納粹主義。不是算不出來,就無條件說好。」在法國,示威隊伍會被軍隊攔下,裝甲車還一字排開。如果見到國務總理和部長,就會知道他們對示威沒興趣,據說是因為只要關心了,就會沒完沒了。
他們的立場是,就算是有人示威也不能放棄政治。韓國也應該觀察,看自己比OECD會員國好的有哪些、不好的有哪些、環境上的不足又有哪些,再重新布局。我們是國防跟安全絕對弱勢的國家,如果要克服,就應該以經濟為中心打造一個富裕國家。社會輿論的分裂是國家最糟的事。社會輿論應該統一,但問題是找不到突破口。所以一想到韓國的未來,我最擔憂的就是過度民主。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建立秩序,不然就會變成野雞共和國,到處都是不必要的閒話。
許多公務員在朴槿惠時期聽從了上級無理的指示,最後卻燒成了大火。據說當事人的心理創傷很大。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