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綜所稅新制上路,我符合免稅資格嗎?有什麼節稅方式可以使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5月的所得稅報稅季即將到來,了解今年綜合所得稅申報及所得稅新制等相關問題,確認自己有沒有符合免稅,或者有沒有節稅方式可以使用,當一個聰明報稅者。
文:邱茂恒(查爾獅)(理財規劃顧問/定方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
所得稅報稅季即將來臨,報稅總是讓我們非常困擾,如果年收入金額不高,到底需不需要繳稅呢?又有哪些新規定沒留意到呢?有哪些免稅的方法?我們就來好好了解綜合所得稅與報稅流程,再看看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大利多呢?
哪些所得需要報綜合所得稅?
符合我國來源所得,課徵者為我國稅務居民:
- 十大類綜合所得(所得稅法§14):
- 營利所得
- 執行業務所得
- 薪資所得
- 利息所得
- 租賃及權利金所得
- 自力耕作、漁、牧、林、礦所得
- 財產交易所得
- 競技(賽)及機會中獎所得
- 退職所得
- 其他所得
- 所得稅計算三步驟
步驟一: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所得淨額
步驟二:所得淨額 x 所得稅率-累進差額=應納稅額
步驟三:應納稅額-已扣繳(可扣抵)稅額=應補(退)稅額
通常大多數人在報稅時會使用到,需要特別關注的有下列10點:
- 免稅額:一般納稅義務人88,000元,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直系尊親屬,加計50%為132,000元。
- 標準扣除額:單身120,000元,配偶合併240,000元。
- 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以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為限。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200,000元為限。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同一申報戶合計全年270,000元為限。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每人200,000元為限。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就讀大專院校子女教育費每人25,000元為限。
- 幼兒學前教育特別扣除額:每人120,000元為限。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120,000元為限。
- 排富條款:有下列原因不適用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1)適用所得稅率在20%以上者。
(2)股利所得以28%分開計算應納稅額者。
(3)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者。
- 所得稅級距
每個人會因為計算出來所得淨額高低,而會適用不同所得稅率。這稅率是「累進稅率」,意思是所得稅不是每個人統一繳稅標準,而是所得淨額越高時,在不同淨額級距內的所得稅率不同(筆者:假設所得淨額100萬,要繳的稅是54萬5% + 46萬12%=82,200元。或者直接使用100萬x12%-累進差額37,800元=82,200元)。
級別 | 所得淨額 | 稅率 | 累進差額 |
1 | 54萬以下 | 5% | 0 |
2 | 54萬~121萬 | 12% | 37,800 |
3 | 121萬~242萬 | 20% | 134,600 |
4 | 242萬~453萬 | 30% | 376,600 |
5 | 453萬以上 | 40% | 829,600 |
哪些人肯定不需要繳稅?
1. 單身小資族:年收入低於408,000元不用繳稅
個人所得免稅額88,000元 + 標準扣除額120,000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0,000元=408,000元。
2. 雙薪頂客族:年收入低於816,000元不用繳稅
配偶合併所得免稅額176,000元 + 標準扣除額240,000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400,000元=816,000元。
3.雙薪小家庭(配偶合併 + 2個5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年收入低於1,232,000元不用繳稅
配偶雙方加兩個小朋友合併所得免稅額352,000元(4 x 88,000)+ 標準扣除額240,000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400,000元 + 幼兒學前教育特別扣除額240,000元=1,232,000元。

個人所得稅節稅以三個方向來考量
所得稅的節稅考量,主要以三個角度去思考,考量有沒有辦法將應稅所得,轉換成免稅所得或者稅負較低的所得:
- 綜合所得稅
- 最低稅負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註1]
- 分離課稅 [註2]
台灣的個人所得稅是採「最低稅負制」的機制,「最低稅負制」是為了避免過度使用稅負優惠(例如所得很高但稅負很低)的公司或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制度。這是為了確保租稅公平,對國家財政有基本的貢獻。
「基本稅額」(可參閱註3判斷計入基本所得額項目)會先與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作比較,如果「一般所得稅額」高於或等於「基本稅額」,則不必再繳納「基本稅額」,只要依原來的綜合所得稅規定繳稅即可(兩者比較,是稅額比較高的金額認定為繳交稅額)。
我們還可以將資產轉為計算單一稅率的商品,運用分離課稅的機制,使所得轉換為稅負較低的所得。
例如:當我綜合所得稅稅率超過12%時,就可以考慮將資金投入這些商品市場(可參閱「註3」,並同時思考其他稅負影響、獲利等因素),相關利息或獲利即可以10%稅率計算。
舉一個綜合考量(綜合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分離課稅)的簡化案例:
1. 小A綜合所得淨額是600萬元,股利所得500萬元來自於國內:
(1)股利所得合併課稅,應納稅額600萬元x40%稅率-829,600元累進差額=1,570,400元(最高)。
(2)股利所得分離課稅,應納稅額為500萬股利所得x28%+100萬x12%稅率-37,800元累進差額=1,482,200元(次高)。
這個案例先考量是否運用如「註3」的分離課稅,小A可以選擇股利合併課稅,也可以選擇分離課稅。但小A綜合所得淨額太高,所以選擇股利分離課稅如(2),應納稅額比較低。並且小A的情況沒有「註3」的基本所得額的問題,基本稅額為0元。所以小A要繳納的稅負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1,482,200元,與基本稅額0元比較,繳交金額較高者,應納稅額為1,482,200元。
2. 小B綜合所得淨額一樣是600萬元,股利所得500萬元來自於國外:
小B的股利所得來自於海外,為「註3」的海外所得,需計算基本所得額,而不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基本所得額500萬小於670萬的基本所得免稅額,計算基本所得稅額為0元,應納稅額只需要考量100萬x12%稅率-37,800元累進差額=82,200元(最低)。
小B應納稅額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82,200元,與基本稅額0元比較,繳交金額較高者,應納稅額為82,200元。小A跟小B即便收入一樣,繳交的稅負卻差了1,400,000元。

2022年有哪些新規定?今年報稅會帶來什麼影響?
1. 基本生活費提高到19.2萬:
從每人18.2萬調高1萬,變成每人19.2萬,當基本生活費差額超過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可以從所得總額減除的金額更高了,對報稅人是個利多。
2. 未上市櫃股票交易不再免稅:
以往這是所得稅制上,政府想填補的部分,目前計入最低稅負制基本稅額的考量,不再是免稅的範圍。
2023綜合所得稅,還有其他新制大利多
因為主計總處公布的物價指數(CPI)漲幅達到調整標準,因此免稅額及扣除額有所調升,於2023年5月申報2022年綜所稅時適用,主要調升項目有下列4種:
- 綜合所得稅免稅額由每人88,000元調高為每人92,000元。
- 標準扣除額由單身120,000元、夫妻240,000元,調高為單身124,000元、夫妻248,000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由200,000元調高為207,000元。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0,000元調高為207,000元。
報稅真的是一件比較複雜又繁瑣的事情,若在報稅的考慮上有一些難以衡量的事情,也請找你的財務顧問聯繫,將你的寶貴時間更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註解
1. 最低稅負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基本稅額=(基本所得額-670萬元)×20 %,需要計算基本稅額與一般所得稅額之差額。
2. 應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之項目(計算基本稅額)
項目 | 說明 |
綜合所得淨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海外所得 | 未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地區來源所得,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未達100萬元者,免予計入;在100萬元以上者,應全數計入。 |
特定保險給付 | 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但死亡給付每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在3,330萬元以下部分免予計入。 |
未上市(上櫃、興櫃)股票及私募基金受益憑證之交易所得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減除之非現金捐贈金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如土地、納骨塔、股票等) |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選擇分開計稅之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3. 分離課稅運用
商品 | 稅率 |
不動產證券化(REITs) | 10% |
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 | 10% |
短期票券 | 10% |
可轉讓定存單 | 10% |
結構型商品所得 | 10% |
股票股利所得單一稅率 (考慮分離與合併稅負差異) | 28% |
Facebook專頁:定方財務顧問
延伸閱讀
- 美國聯準會升息計畫還沒完,有哪些指標可以預判未來的利率動向?
- 《一年投資5分鐘》:善用指數型投資「讓錢幫你賺錢」,就能在剩下的時間享受生活
- 西方制裁俄羅斯,市井小民最有感:麥當勞沒得吃、白糖沒得買,銀行現鈔都被提領一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影評】《沉默呼聲》: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沈默也是一種謊言」從導演李雲翔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被關注的話題,越應該花時間去了解,從他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對於身處臺灣的我們,尤其是對1990年後出生的人來說,透過選舉投票、上街遊行、訴諸法律來維護個人權利,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民主、自由、人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好幾個世代努力爭取來的甜美果實。由李雲翔執導的《沈默呼聲》,便是一部試圖讓觀眾重新省思自由與人權如何得來不易的電影。
由真人真事改編,甫於2021年獲得奧斯汀影展觀眾選擇獎的《沉默呼聲》劇情敘述1999年夏天,兩對清華大學的學生情侶因為信仰法輪功,讓他們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謊言、栽贓、囚禁、凌遲,這些血淋淋的真實修羅場,無聲無息地染紅了中國的土地。由於這段恐怖的經歷,也讓他們與美國記者丹尼爾產生了交集,是為真相帶來一道曙光,或是一切都仍是未完待續?
雙重敘事線展開各自的掙扎與共鳴
《沉默呼聲》有兩條主要的敘事線,一條是男主角王博宇的學生線,另一條則是丹尼爾的記者線。王博宇是一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所信仰的法輪功被中國政府視為「眼中釘」,當掌權者開始迫害法輪功的學員,無法沉默的他藉由發傳單、拉布條、氣球飄書等機智手法,為自己的信仰與真相奮鬥,但這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訴求,卻為他與身邊的人招來一連串的苦難,讓他感到心力交瘁。

另一部分,美國芝加哥郵報記者丹尼爾,過去曾經撰寫過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相關報導而遭到中國驅逐。當他好不容易再度踏上中國土地時,又碰到了法輪功事件,讓他開始感到動搖,直到後來目睹男主角一行人試圖揭穿謊言的行動,加上事件越來越甚囂塵上,讓他重燃記者魂,決定為受害者發聲,將這些極力被掩蓋的真實公諸於世,兩條敘事線也終於產生交集和共鳴。

無聲是種無奈,亦是種被消音的選擇
不少人可能都有在路邊看過法輪功的學員在宣揚他們所信仰的理念,但若要進一步討論法輪功的理念時,有多少人能講出貼近事實的認知?根據統計,1999年時,中國有七千萬人習練法輪功,而這樣的「勢力」被視為威脅到中國政權的穩固,所以促使中國政府採取一連串的打壓、迫害與抹黑行動,「被消音」的情況導致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真偽,這也是《沉默呼聲》導演李雲翔為什麼拍攝這部片的原因之一。
導演李雲翔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來拍這些故事?」他認為現今的影視產業,為了不想要放棄中國市場,都會先自我審查電影題材,甚至主動迎合中國政府「批准」的故事內容。但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能被關注的話題,越是應該花時間去了解,所以從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片《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現實比電影更加風聲鶴唳
由於題材相當敏感,所以《沉默呼聲》劇組選擇在台灣跟加拿大兩地取景,即便拍攝場地不在中國,拍攝過程中還是面臨到不少困難,像在選角、租借場地時都遇到很多挑戰,更不用說要在台灣上院線時的阻礙連連。然而,正是這樣的困境,更讓我們看見這群新生代演員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尤其是當王博宇走過監獄長廊時那五味雜陳的神情,包含著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屹立不搖的堅持,光是這段畫面就值得再看一回。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曾經寫過這樣的詩文:「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身處在自由社會的我們,當然可以繼續做沉默的大眾,選擇忽視旁人的不公不義,但誰又能保證眼前的歲月靜好,不會一夜翻盤?或許歷史紀錄是生冷的,但電影藝術是溫熱的,請一起走進戲院感受《沉默呼聲》帶來的省思及啟發吧!
《沉默呼聲》
上映日期:2022.8.12
上映地點:全台戲院同步上映
購票資訊詳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