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印太經濟框架」有哪些地緣政治意涵?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何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2年2月國務卿布林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未解之際,再次造訪亞洲展現美國持續投入印太的承諾。而從這些行程中官方接受專訪與公開演講的內涵、美國印太戰略中對「印太經濟框架」的闡述、以及白宮近期所準備的新聞稿中,也能歸納出特點。
文:李瓊莉(政治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1年10月拜登總統在東亞高峰會後的美國與東協峰會中提出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構想,表態不會坐視中國經濟勢力獨佔印太地區,之後的幾個月美方高階官員相繼造訪亞洲,與IPEF潛在合作夥伴進行諮商。
2022年2月11日白宮正式發布美國印太戰略(U.S. Indo-Pacific Strategy),IPEF也被納為落實區域繁榮目標的重要倡議之一。截至本文交稿為止,IPEF的完整內容尚未公布。然而從美國高階官員近幾個月在各場合所釋出的訊息,IPEF除了是印太戰略的經濟支柱之外,更是落實印太戰略整體目標的關鍵。
IPEF的特點
面對中國在亞太地區持續擴張的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拜登上任之後沿用川普時期的印太戰略思維,視中國侵略性擴張為美國與其盟邦的最大國家安全威脅,印太地區早已是美中兩強全球戰略競逐的主戰場。
拜登執政的第一年從7月間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8月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等高階官員出訪亞洲開始,以傳統高層外交途徑來展示對印太地區的重視之外,同時採取與歐巴馬政府相同的多邊途徑,參與東協區域論壇、東亞高峰會等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多邊機制;除強化與締約同盟國的關係之外,並積極與友好國家發展夥伴關係網絡,其中落實美國、澳洲、日本、印度民主聯盟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引起諸多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印太各國對美國高階官員每次到訪的期待,已經不再僅是「戰略再保證」的外交辭令,而是希望美國帶來更具體的政策紅利,尤其當中國經濟勢力已經足以用作要求他國政治妥協的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工具,而美國卻無意融入既有的區域經濟整合協議,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如此缺乏實質經貿互賴關係作為印太戰略後盾的情況下,域內國家質疑美國深耕印太地區的誠意,IPEF的提出則有助重建各國對美國的信賴,緩解各界對於美國如何抗衡中國市場權力(market power)的質疑。
去年從國防部長、副總統訪問亞洲開始,11月間美國商務部長雷夢多(Gina Raimmondo)與貿易談判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訪問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紐西蘭、以及南韓,開始針對IPEF相關議題進行諮商;12月間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訪問印尼、馬來西亞,(原定訪問泰國,因團隊有人確診COVID-19而取消)。
2022年2月國務卿布林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未解之際,再次造訪亞洲,包括澳洲、斐濟、夏威夷等地,展現美國持續投入印太的承諾(sustained engagement)。以下從這些行程中官方接受專訪與公開演講的內涵、美國印太戰略中對IPEF的闡述、以及白宮近期所準備的新聞稿中,歸納IPEF特點。
1. IPEF不會是區域自由貿易協定
與CPTPP或RCEP不同,IPEF不會是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會涉及降低關稅或開放美國市場等市場准入(market acces)議題。主要應是考量為國內政治因素,一則為了保障美國國內勞工權益、提高就業率,取得中產階級的支持;二則依美國憲法,國會有權審查貿易協議,為了省去說服國會議員的政治資本,IPEF傾向以國際合作模式進行,不一定要經過國會批准便可生效執行。
IPEF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多邊合作框架協定,強調參加的經貿夥伴以建構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共同願景為前提進行合作,然而此類框架協定較類似政治性宣言,不具法律約束力。框架中主要揭示達到願景所擬共同商議的項目,但個別簽署國並沒有參加所有合作項目的義務,換言之這個框架協定並不屬於一個統包經貿協定。
第二部分則是單獨議題取向模組(module)談判,各國可自主選擇加入符合自身經貿利益的談判模組,而個別模組的談判進程也不會一致,這樣的模式也被稱為「菜單模式」(menu approach),各國各取所需。針對各項合作協議,美方目前則希望朝簽訂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以保障跨國企業,創造實質貿易投資流量的增加。
2. 合作對象並非概括性
IPEF號召認同自由開放印太願景的經貿夥伴一起打造以規範為基礎(rule-based)的經貿體系,以因應21世紀新經濟型態所需,而進一步期望印太地區是先試點,日後用以引導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建。很顯然的,以共享自由開放為前提的經濟聯盟不會包括中國。
最新發展: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