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印太經濟框架」有哪些地緣政治意涵?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何不同?

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印太經濟框架」有哪些地緣政治意涵?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何不同?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2年2月國務卿布林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未解之際,再次造訪亞洲展現美國持續投入印太的承諾。而從這些行程中官方接受專訪與公開演講的內涵、美國印太戰略中對「印太經濟框架」的闡述、以及白宮近期所準備的新聞稿中,也能歸納出特點。

為達到這個嚇阻目標,除了擴大與盟國的軍事合作與軍售關係,打造印太地區集體安全網絡尚有賴鞏固國防產業供應鏈,經貿夥伴間進行戰略性產業的投資合作,加強供應鏈韌性,是關鍵要素,IPEF自然得用做投資軍民兩用科技的合作模組,並同時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RTS3H2X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區域回應與我國的參與

美國一直在努力證明美國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在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危機未解之際,國務卿布林肯仍在2月間到訪亞洲,也多少有此表示,但要維持全球霸權的負擔可想而知,有時適度的緩解地緣政治緊張是一個策略性調整。

在印太戰略中美國似乎緩和了針對性的口吻,表示氣候變遷、疫後經濟復甦、北韓問題、以及中國的區域擴張都是印太地區所面臨的大挑戰,而與中國的敵對關係無助於改善困境,因此強權政治並非美國的優先考量,相對的,美國表示願意探索與中國發展可能的合作關係,以共同迎戰這些跨國威脅。

即使美國在口氣與途徑稍作了調整,區域成員對IPEF的回應也並非是立即擁抱。以南韓為例,對於美中的戰略競逐向來謹慎不表態,採取戰略模糊策略,而對IPEF的回應也沒有太過熱情的興奮,只表示樂見更多的區域合作。南韓立場值得關切,南韓與日本同是美國的軍事盟邦,兩國卻關係緊張,就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都特別呼籲日韓改善關係,若要落實所為的格柵結構的能力建構,就必須化解日韓心結。加上在IPEF的合作項目中,南韓在關鍵性產業的態度亦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另一個觀察的指標是越南,越南同時是RCEP和CPTPP的成員,也是兩岸產業供應鏈布局的重鎮,但越南對於是否積極參與IPEF規範制定表示兩難,主要在於不及應付雙規的科技更新,尤其在網路使用方面,在已經習慣中規的情況下,未來的使用美規的誘因似乎略有不足。其他東協成員國也有同樣考量,預估各國仍會持續主張東協中心性,爭取東協戰略自主,強調依東協日前所發布的東協印太願景來回應美國的倡議。

台灣與其他區域成員略有不同,積極參與各面向的區域倡議是一貫的對外政策。在去年正式提出申請加入CPTPP之後,日前也已經表態爭取參與IPEF,展現對美國所提倡議的高度信賴與期待,然而IPEF是一個大的合作框架,在政治性表態之後,仔細評估參加IPEF其中的那幾項議題模組的談判,準備進行談判的籌碼,才是重點,即早聚焦準備才不致落為空泛的一廂情願。

去年台美恢復TIFA會議時台灣官方表示希望與美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單方面期待可能需要稍作調整,事實上,台美FTA並非美國優先考量,IPEF不會是FTA,FTA也不必然是最符合我國對外經貿利益的選擇。

從美國公開的資訊來看,台灣並沒有在其經貿官員訪問亞洲的行程中,限縮了表達立場的管道,建議務實善用去年剛開啟的台美經貿對話作為IPEF相關議題的諮商平台。

本文經台灣新社會智庫授權轉載,原文與參考資料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