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AI鷹眼」數位監考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與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

清大「AI鷹眼」數位監考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與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
Photo Credit: 國立清華大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AI鷹眼數位監考的高科技值得肯定,但收集個人行為數據有侵犯隱私的疑慮。考試僅是多種評量方式的其中一項,社會應該更強調學生如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透過評量讓學習更精進,學校或學生間不是只為了在名次和分數之間爭輸贏,而單獨將考試公平性擺在最前面。

清華大學教務發展中心研發的「AI鷹眼」數位監考防弊系統,運用AI監控考生可能作弊的眼神及行為,包括人臉偏移、視線離開螢幕,也遠距偵測學生的電腦操作,像是開啟新分頁這樣的行為。此AI系統結合了人臉辨識及眼動追蹤技術,透過電腦視訊或手機鏡頭,即可完整的掃描考生的臉部和眼球。高科技系統研發的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和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本文章將透過線上考試起源、考試目的、個資倫理,以及誠信原則來說明。

線上考試的起源

線上考試源自於1990年代,當電腦引進考試,在電腦上作答,考試並沒有連上網路。例如托福從最初的紙筆測驗(PBT)改成電腦上機考試(CBT),即是出現在90年代後期的傳統電腦考試,題目會根據考生的作答而適性產生下個題目,稱為適性測驗,學生也必須具備基本英打能力,才能應試。

2006年的iBT托福考試正式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考試,除了原本的適性出題,主要是透過網路傳送口說語音檔到美國的托福中心進行評分。但這裡所說的網路考試,是指學生必須到代辦托福的場地使用考場的電腦進行考試,考場的電腦當然無法開啟非考試相關的網頁,也無法攜帶電子產品進場,因此少有作弊的問題,這稱為線下測驗。

而隨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的到來,遠距考試成了選項之一,考生在個人的空間裡登入網路系統進行考試。例如托福在2020年推出線上考試,學生需要在獨立的空間裡,先讓監考人員在另一端透過視訊看過所有房間的角落,不能有第二個螢幕、手機、或者其他的電子設備,就連電腦螢幕旁邊也不能有類似小抄的貼紙,考生需要準備360度全方位視訊鏡頭,並且讓監考人員遠端控制考生的電腦桌面;考試過程中,監考人員會監視考生的眼神,有任何人臉偏離或視訊離開電腦螢幕,都會被提醒或警告。

為何需要做到如此嚴謹呢? 因為托福是世界認證,用來鑑定英文能力的標準化測驗,考試成績等同於一張證書,證明考生的英文能力到達一定的標準,可以適應國外教授在大學或研究所的任何英語授課、論文寫作、口說對話、及學術閱讀等學習上的要求,甚至也被認定為可以到英語為主的跨國公司就業的標準之一,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其嚴謹度。

測驗和評量的差異,混淆了考試的目的

上述所討論的都是指正式測驗或考試,也就是exam,但是在大學教育的學習裡,並不是所有的評量都要被如此嚴謹看待,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將測驗和評量混淆了,加上媒體也搞不太清楚,所以社會風氣就會將所謂的「公平性」拉到最上面來討論。到底測驗和評量有什麼差別呢?

測驗(test)是指一套系統化的方式來測量個人的知識或能力,包括諮商輔導使用的智力測驗、性向測驗、或標準化量表。在教學情境中,一般課室使用的隨堂考試,這種非正式的小考(quiz)也屬於測驗,而經由學校行政單位規定的期中考、期末考、或畢業考等,才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的正式考試(exam)。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