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歐洲商會主席:清零逼使外資撤離,香港人才一去不返?

專訪香港歐洲商會主席:清零逼使外資撤離,香港人才一去不返?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港府堅守「動態清零」引發大批外資企業和專才撤離,香港歐洲商務協會主席高飛(Frederik Gollob)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形容,現在的人才流失危機是他見過最嚴重的,遍及各行各業,新加坡、首爾、東京和孟加拉都是熱門的搬遷地。

(德國之聲)在一片爭議聲中,香港本月起逐步放寬部分防疫措施。首先從4月1日起,取消對所有外國的禁飛令並縮短隔離期,容許已打針的港人入境。在這波嚴峻的疫情下,香港移民潮卻不減反增,首季已錄得逾14萬人口淨流出,而港府堅守「動態清零」成為引發大批外資企業和專才撤離的最後一根稻草。

香港歐洲商務協會3月24日公佈的調查顯示,25%商會受訪者的公司會在未來一年內完全遷離香港,24%會局部遷移,34%稱不肯定,而表明一年內不離港的僅17%。35%受訪者稱自疫情在2020初爆發以來,其公司的香港分部經歷不尋常地高的員工更替率。

德國之聲專訪香港歐洲商務協會主席高飛(Frederik Gollob),解構這波外企撤離潮的影響。

82545471_1237828149736507_48734891515691
Photo credit: 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 FB圖片
𝗙𝗿𝗲𝗱𝗲𝗿𝗶𝗸 𝗚𝗼𝗹𝗹𝗼𝗯

德國之聲:引發這波外企撤離潮的導火線和主因是什麼?

高飛:對國際企業來說,首要和幾乎唯一的原因是,香港目前嚴緊的出入境限制和持續的大規模人才流失,這些是最迫切的問題。這次歐洲商會調查結果是個赤裸的警示,反映香港管控疫情的做法出了大問題。另一個引發外資企業離開的關鍵是,我們還沒看到帶領香港走出疫情的清晰計劃。企業喜歡為做預案和計劃,也倚賴香港作為亞洲「超級聯繫人」(super connector)的角色,幫助商界連接中國內地和全球各地,這些都是香港的獨有優勢。

但是在極度嚴緊的出入境限制下,企業很難填補職缺和吸引人才到香港工作,不是說一兩個職位,而是已經到了令公司營運出問題的程度,企業也無法派人出差見客戶。外藉員工長期無法回國探親,有些人更加兩年多沒見過家人,令許多人才萌生去意,40%受訪者說這個原因導致難以聘人來港,其次是香港的「不確定性」,有15%。

RTS6H4S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德國之聲:情況有多嚴重?哪些行業最受影響?

高飛:現在的人才流失危機是我們在香港見過最嚴重的。幾乎所有行業和界別,無論公司規模大小和職位高低都出現撤離現象,甚至連規模最大、被公認為最有韌性的金融業都不倖免。即使還留在香港的歐資企業,很多都正在檢視現狀或考慮局部遷移,尤其是那些很依賴與全球客戶連繫的團隊。

AP_2127939319620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許多資深政商界人士都形容香港的「戰鬥力」很強,以往也經歷過人口外移的情況,大部分都是暫時性的。但我們認為仍然要觀望,此時此刻肯定的是,疫情為所有發展蒙上巨大陰霾。別忘記我們在新冠疫情前,還遭遇社會運動和動盪,一眾外資企業在香港其實已渡過了三個非常艱難的年頭。

德國之聲:哪裡是離港外資企業的熱門目的地?

高飛:落戶地點非常廣泛,不是指向單一地區,我們所知的有去新加坡、首爾、東京、孟加拉等。歐洲商會大部分會員在香港的公司都是區域總部,他們需要跟中國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國做生意,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常常被稱為「超級聯繫人」。因此很多公司都在尋找「超級聯繫人」的替代品,例如新加坡的「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accinated Travel Lane, VTL)航班計劃對不少企業來說很吸引。在選擇下一站的時候,企業會考慮該地區如何看待當前的新冠疫情,是否視之為風土病——我們看到許多地區都已經這麼做,並大幅放寬管控措施。

新加坡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德國之聲:撤離的企業和人員有否打算未來回歸香港?

高飛:我不會在此時做任何預測。對很多外資企業老闆和員工來說,他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和痛苦才在做出離開香港的決定。當中許多人早已視香港為他們的家,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也忍痛離開。所以,當香港愈早回覆正常,人才回流和復甦的機會便愈大。我相信香港會再度繁榮,這是時間問題。但目前的狀態拖延愈久,復甦的時間便愈長,對香港的打擊也會愈大,因為很多本地商業同時也倚靠國際貿易、訪客、旅遊等等賺錢。

德國之聲:港府宣佈自4月1日起取消餘下九個國家的航班禁飛令,並且有機會在4月稍後時間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這些舉動有幫助嗎?

高飛:這是正確的方向,但肯定不足夠,措施來得太少和太遲了。香港擁有全球最好的機場之一,它在擴建後還會變得更好,但如果一直維持隔離政策,一個城市根本沒辦法成為與各地連繫的好地方。現在政府只是踏出了小步,我們需要更多具體的行動,給我們一條清晰的路徑,結束這一切並回覆常態。

RTS6H3H3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德國之聲:早前本港和外資商界多次向港府表達對防疫政策的強烈不滿,部分人士更高調地抨擊政府。你們跟港府的溝通順利嗎?當局是否願意讓步?

高飛:我覺得他們有,從最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宣佈可見,他們的確有回應商界的反彈和壓力。不止歐洲商會和其他地區的商會,這是跨界別的,一些有地位的人也忍不住出來說,「這太過份了,我們無法再承受這些重擔了」。我覺得這些反彈最終引致政府稍為改變方針,放寬旅遊限制、取消那一直備受批評的禁飛令。但究竟政府是不是根本地調整方針,重新開放香港,我仍然不肯定。我們還沒聽到任何具體的消息,只能盼望會有,同時會繼續尋求溝通,因為我們都是利益持份者。

德國之聲:你們有什麼建議?

高飛:我們已經多次詢問政府,要求一個長遠計劃,很多商會都在問同一件事,但似乎我們還是停滯不前。香港每天仍有數以千計新增確診,長者在醫院裡去世,商界不能且不會無視這些情況。我們相信推高接種率是唯一出路,我們已多次建議政府把接種疫苗做為最優先工作,令最弱勢的人得到群體免疫。愈早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愈早準備與病毒共存。

AP_2205430895192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