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單日確診飆破1萬例,6日展開新一輪檢測、陽性者轉運恐引發集體感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新增感染人數仍處高位,上海官方今日表示會在全市範圍內展開新一輪的核酸或抗原檢測。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顧洪輝表示,會把前一次篩查發現的陽性感染者轉運、收治起來,然後再做一次篩查。
中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官方今(6)日通報,截止5日為止,本土病例(本土確診及無症狀感染),以及本土與境外移入病例總數,兩者都突破2萬例,而且是3月疫情大爆發以來,連續第4天超過萬例。
《中央社》報導,據中國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新增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總數達2萬614例,而單是本土病例(本土確診及無症狀感染)也達2萬472例,這是中國3月疫情大爆發以來首次破2萬,也是連續第4天新增染疫數超過萬例,顯示北京當局依然堅持的動態清零防疫策略面臨嚴峻考驗。
而上海昨日新增確診數也超過1萬人,上海市衛健委今通報,5日新增COVID-19總病例數達1萬7077例,再刷疫情新高,當中本土確診病例311例,無症狀感染者1萬6766例。
疫情加劇維穩,解放軍、武警進駐上海
據《自由亞洲電台》,中國解放軍於3日約10萬人從公路、鐵路及機場抵達上海,展開「援助」。一位住在機場附近的馮女士告訴記者,武警約在3月28日、29日就來了,武警乘著飛機在晚上抵達上海,住在機場的她被飛機起降的聲音干擾,轟隆隆的很吵。
另一位上海居民張進說,目前他居住的社區門口有武警崗哨,防止居民翻牆或隨意外出。他還表示其實上海爆發新一輪的疫情已經1個多月,早於兩會期間,然當局不讓上報,且對是否維持「全面清零」政策搖擺不定,在政府堅持「政治正確」的框架下後果嚴重,最終由老百姓承受這樣失控的疫情。
陽性者轉運再篩查,過程恐引發集體感染
由於新增感染人數仍處高位,上海官方今日表示會在全市範圍內展開新一輪的核酸或抗原檢測。《中央社》報導,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顧洪輝表示,會把前一次篩查發現的陽性感染者轉運、收治起來,然後再做一次篩查。
關於具體安排,他指出,1日至5日期間有陽性感染者的居民社區、單位、場所作為重點地區,實施一次核酸篩查,主要採用10合1採樣檢測;快遞外賣等從事城市服務保障且尚在流動中的人員,在屬地實施一次核酸篩查,採用單人單管採樣檢測;行動不便的病人和高齡老人等特殊人群,安排專人上門採樣。
然而目前上海所採取的「轉運」方式為人詬病,先前核酸檢測陽性被送去鄰近省分隔離的「被轉運」人士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途上沒有足夠防護,可能引發集體感染。一位網友表示,從上海至杭州的過程中,沒有防護衣可以分發。
這次異地隔離造成了「群眾鬥群眾」的局面。不少杭州市民在社交網站發文,批評上海人防疫不嚴格,公共場合不講衛生,把疫情傳到杭州,未來杭州受上海連累也有封城的危險。也有本身被列為「密集接觸人員」運往杭州的上海市民表示,運送過程缺乏保護,擔心造成交叉感染,令疫情進一步擴大。
上海存在著嚴重貧富差距與特權,也在這次的防疫管理中表露無遺。住在長寧區的高級社區的江女士說,社區物資得到充足保障,物業還在晚上送來蝦滑和牛排,反之有些地方物資糧食都要瘋搶。如寶山區顧村鎮菊泉新苑的居民被封閉起來,隔離臨時安置區近兩週得不到任何食品補充,引發區內饑民集體吶喊。
新聞來源
- 中國疫情燒不停 本土病例首破2萬(中央社)
- 【疫情反彈】上海疫情失控防控手段把專家「逼瘋」 學者:上海一出事就非小事(自由亞洲電台)
- 上海疫情嚴峻 6日展開新一輪核酸或抗原檢測(中央社)
- 上海呈陽者已運抵浙江 特權階層養尊處優 低端人口搶食求生(自由亞洲電台)
延伸閱讀
- 上海展開全市2500萬人核酸檢測一日內完成,專家分析:中共20大之後,也不會輕易調整清零政策
- 上海宣布「全域靜態管理」、堅持動態清零,中國學者:封城與普篩是壓制病毒唯一手段
- 上海、香港疫情嚴重該不該封城?專家稱將重創中國與世界經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陳禹蓁
核稿編輯:羅元祺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