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聯手泰國國家能源集團攻電動車,劉揚偉:自主開發電動巴士MODEL T將投入台北市公共運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旗下電動車公司鴻華董事長劉揚偉強調,未來自主開發電動巴士MODEL T將投入台北市的公共運輸,而該車款完全是由台灣設計、開發、製造的電動巴士。
全球都在拼電動車市場,鴻海旗下電動車公司鴻華聯手泰國國家能源集團(PTT)搶進泰國電動車市場,台灣方面則由電動巴士先行,擴大布局亞洲智慧城市、大型電動載具等產業,據交通部估計,10年產值上看新台幣1700億元。
全球都在搶攻電動車產業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車將有600.6萬輛的銷售規模比,相較2020年成長91%,放諸全球市場,中國的表現亮眼,成為領頭羊。
中國市場全年電動車銷售量將達292萬輛,將從2020年的車市占比6.2%、2021年的11.7%,一路往上攀升到2023年的18%。DIGITIMES Research強調,電動車比重不斷攀高的原因與北京實施雙積分制息息相關。
另外,日本汽車巨擘本田汽車(Honda)也在今日宣布,它將與通用汽車(General)合作開發價格合理的電動汽車,預計是從2027年開始在全球發布,汽車的價格將在2.4萬美元(新台幣62.7萬)。
相比之下,日產(Nissan)汽車的Ariya電動跨界車和特斯拉的旗艦Model 3售價超過4.5萬美元(新台幣126萬元)。本田執行長Toshihiro Mibe表示:「本田和通用汽車將在成功的技術合作上,幫助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成長。」
台灣最積極發展電動車市場的公司就是鴻海,而PTT是鴻海在泰國重要的戰略夥伴。目前PTT旗下子公司Arun Plus正積極和中國新創電動車公司Hozon合作。
Arun Plus的董事總經理Ekachai Yimsakul告訴《日經亞洲》,PTT於2021年11月與Hozon 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報導稱,這意味著鴻海、PTT以及中國新創開始合作,將聯手打入泰國電動車市場。
台灣國內先攻電動巴士
交通部告訴《關鍵評論網》按照計畫將會加速2030年客運公車將全面電動化,為了加強和產業的連結,2021年已經受理電動大客車補助計畫的申請。
同時,行政院亦宣示「2030年公車(客運)全面電動化」政策目標,規劃分成先導期(2020-2022年)、推廣期(2023-2027年)及普及期(2028-2031年)逐步推動,並與經濟部、環境保護署等單位共同合作。
交通部路政司長林福山告訴《工時時報》,汰換數量「先小後大」,在全面國產化、電池等技術提升後,未來汰換速度會更快,第2階段每年將替換1200輛,到後期每一年會汰換3千至4千輛,交通部估計,10年內可帶產值1700億元效益。
另外,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強調,運具電動化推動會以電動巴士為優先,設定短期目標為35%普及率,後續會跨部會合作推動機車、小客車、公務車電動化。
電動巴士成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首戰。鴻海旗下電動車公司鴻華董事長劉揚偉強調,未來自主開發電動巴士MODEL T將投入台北市的公共運輸,而該車款完全是由台灣設計、開發、製造的電動巴士。
鴻華強調,未來將以車聯網為基礎,將MODEL T作為市民服務平台,從智慧交通、生活、娛樂等多面向,打造成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運輸工具。
交通部在先導期斥資245億元,針對客運業者申請相關補助,進而讓零組件有機會在地化。日前,交通部長王國材強調,總共有1156輛電動公車拿到補助,並有804輛已上路營運,在國內具有規模後,進一步搶國外市場。
延伸閱讀
- 中國電動車補貼2022年底將「落日」,特斯拉成為最大贏家
- 特斯拉給台灣的啟示:如何把握「電動機車」這個未來國家級產業?
- COP26四字箴言「碳、錢、車、樹」,全球運具電動化目標再成討論焦點
- 元旦起實施老舊機車汰換電動車,可獲減碳憑證+補助價值3300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鴻海電動車布局再擴大,與Monarch Tractor簽署代工協議在美生產「電動重型農具」 21小時前
-
(更新)鴻海入股紫光集團,完成半導體供應鏈關鍵拼圖,打造電動車產業一站式平台 4週前
-
鴻海劉揚偉拜會佐科威,預計投資印尼新首都新台幣1兆,打造電動巴士系統與物聯網智慧城市 1月前
-
【東南亞週報】香格里拉對話星國登場、菲馬尼拉地鐵預計2027年完工、大馬缺工上百萬人 1月前
-
鴻海積極布局電動車產業,與馬來西亞企業合資在當地蓋12吋廠晶圓廠,產能直逼台積電熊本廠 2月前
-
鴻海與Lordstown合資取得俄州廠,打造北美電動皮卡製造重鎮,將引進MIH聯盟服務全球OEM車廠 2月前
-
BMW執行長反對棄守燃油車:不僅限制消費者選擇空間,電動車原物料還可能受制於中國 3月前
Tags:
連續三年展出獲業界佳評肯定,亞洲工業 4.0 暨智慧製造系列展 8 月 24 日至 27 日盛大登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內規模最大的「Intelligent Asia 亞洲工業 4.0 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將於 8 月 24 日至 27 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隆重登場,九大工業主題的專區展出與論壇活動組成歷屆之最的龐大陣容。
近年來,全球製造業者面臨供應鏈的多重挑戰。台灣因為良好的製造基礎,結合 AI、5G 等科技的導入,不斷往「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的目標邁進,搶占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國內規模最大的智慧製造展覽會「Intelligent Asia 亞洲工業 4.0 暨智慧製造系列展」連續三年成功實體展出,獲得業界的高度評價與肯定。今年展會將於 8 月 24 日(三)至 27 日(六)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隆重登場,結合自動化、機器人、物流、冷鏈科技、模具、3D 列印、雷射、流體傳動及機械要素等九大工業主題,匯集 1200 多家參展廠商、使用超過 4000 個攤位,龐大陣容為歷屆之最。
自動化展與機器人展延續往年氣勢,匯集國內關鍵零組件領導品牌、整廠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來自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多家知名外商公司展出工業電腦、工控系統、關鍵零組件、機械手臂、自動化軟體、先進廠房設備、量測與檢測儀器、雲端大數據、AI應用、無人化搬運裝置及加工機具等項目,充分展現製造業對於人機協作、系統串聯及虛實整合的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
「服務型機器人專區」為另一亮點,上市公司與指標性 AMR 業者展出最新應用,專門應對遠端作業及無人化的新常態,可視爲後疫情時代崛起之新商機。除了自動化與機器人展之外,同期活動還有「2022 TAIROA 國際論壇」邀請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等,業界具有高敏銳度經營管理者,分享如何運用韌性供應鏈與綠色生產轉型,讓企業保有永續經營的關鍵競爭力。

模具展及 3D 列印展聚焦產品開發端的製程相關技術,協助國內業者從 OEM 轉型為 ODM 的角色,展出項目包含模具加工、檢測、設計技術,以及積層製造設備、耗材、建模軟體、掃描與代客服務。模具開發能力是商品化的關鍵,業者推動軟體模擬創造數位分身並達到 T0 量產,大幅縮短產品上市時程,積極面對客製化及多樣化需求的考驗;3D 列印技術除了速度快及成本低的打樣優勢之外,在材料端創新不斷,技術與設備更往精緻化、穩定化及工業化的目標發展,未來應用商機將是潛力無窮。
AI 與 IoT 同樣也正在改變物流的作業模式,物流暨物聯網展與冷鏈科技展本屆展出亮點涵蓋箱式倉儲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無人堆高機、四向穿梭車保管系統、自然冷媒制冷機組、智慧緩衝氣墊機、智慧型三溫層車廂、智慧運輸系統、冷熱智取櫃、三輪電動機車、智慧包裝設備、高速自動分揀機等,透過科技降低人力仰賴,並解決業者在倉儲空間及分揀效率上的痛點,進而減少固定成本。展覽期間舉辦「智慧物流論壇」,四天共舉辦 30 個場次,邀請智慧科技與數位轉型的代表人物,分享產業技術與經驗,議題從元宇宙、冷鏈科技、物流地產、物流科技到新零售等趨勢。
雷射展除了有光學、板金、五金等產業公協會及廠商共襄盛舉,更獲歐美日國際大廠連續支持,足見光製造技術在產業扮演關鍵角色。展期舉辦的論壇暨產品發表會,邀請市占領導品牌演講,內容涵蓋半導體雷射、國產雷射源、精密光學、汽車工業、Micro LED 及板金加工等範疇,展現光製造跨域應用的廣泛可能性。
兩年一度流體傳動展展出自動化設備高品質精密零組件,為企業產能打下穩固根基,也以「智能控制與綠色未來」爲主題推出論壇與技術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一同深入對談流體傳動、風力發電、淨零碳排等技術發展及未來商機展望。

主辦單位展昭公司表示,今年展覽集中各產業具密切關係的供應鏈,並兼顧專業交流活動,提供業界一站滿足、由上而下完整的採購思維與人際交流,飽覽創新技術與前瞻趨勢,精彩可期。目前已開放免費預登參觀,建議事先完成登記以利參觀。
本文章內容由「展昭國際」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