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的想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必須接受「共存一定會死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共存派有很多種作法,但民眾要接受的事情是「共存一定會死人」,正如每年都有人因為流感而身亡,而台灣有些政客眼睛只看歐美,整天吵著台灣要比照開放共存,但卻不知道歐美已經付出了多少代價,這就不是一個良性的監督工作。
文:No.4(住院醫師)
最近疫情再起一波,連續幾天破百例(雖然我不會說爆發),除了媒體製造恐慌之外,我覺得指揮中心其實滿老神在在的。
其實,自從宣布縮短檢疫期後,儘管還是有自主管理期,但可以預期的是一定比起過去有更多無症狀沒被檢驗出來的漏網之魚跑進社區,而從最近幾場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加上羅一鈞羅副的報告)都可以看到,未來關注的重點是「醫療量能」、「重症照顧」以及避免「醫療排擠」,而3月本土個案有1266例,重症率只有0.24%(等於需要住院的只有20床),未來即使到1萬例(需住院人數為200人),以台灣目前的醫療量能應該也還是可以負擔。
所以目前的防疫措施,應該是不打算加嚴了,接下來就是準備往共存走,那麼之後可以預期的,是這個病例曲線應該很難再下滑,而且應該會開始上升。
所以接下來的該做的,就是全面放寬嗎?
絕對不是。因為一旦直接放寬讓病例數暴增(尤其是重症數),醫療量能是一定受不了,更別說台灣還有快30%大於70歲的老人一劑都沒打,一不小心台灣就會變成香港。
而亞洲另外一端完全放飛的韓國,曾經最高達到單日62萬確診的驚人數字,也一度造成醫療崩壞,儘管現在已經降到單日26萬,他們的醫療資源也還是吃緊,但是不到崩壞程度了。事實上,韓國就是個很值得台灣參考的國家,他們的兩劑及三劑疫苗覆蓋率比台灣還好,但是一但管制措施全面放寬,病例數衝破頭,醫療資源還是會被消耗掉。
接下來,假如台灣的確診數字依前述所預料的連日上升,指揮中心應該會跟地方政府精算醫療量能,如果疫情上升曲線超過量能,管制措施才會開始加嚴。沒錯,管制措施還是會有,不會不見,因為即使是歐美這種看起來不用戴口罩的放寬限制國家,最少最少還是會要求確診者隔離(就算只有5天),其目標,就是利用壓低確診曲線達成終極群體免疫,也就是所謂的Flatten the curve。
其中放得最寬的英國,就是用最暴力的方式直接達成群體免疫,過程中也死傷慘重。
政治人物可以在那邊喊共存共存,但光一個共存的想像就不一樣,各國對於共存的作法也不一樣,你以為完全解禁的歐美,其實也都還說是有管制措施。
民眾必須先接受,共存一定會死人
共存派也有很多種作法,而且民眾要接受的事情是「共存一定會死人」,正如每年都有人因為流感而身亡,若不接受這會變成常態,只是在那邊空喊共存,根本就是講幹話而已。
對於共存的終極想像當然就是回到2019年前的生活,但是要走到那一步,以台灣來說還很漫長。我們前面付出的代價太少,所以現在只能以時間來換,台灣有些政客眼睛只看歐美,整天吵著台灣要開放台灣要共存,但卻不知道歐美已經付出了多少代價。有疫情的時候在野黨罵政府不加嚴,沒疫情的時候吵共存;說隔離天數不宜放寬,不放寬又說台灣鎖國。
像是柯文哲整天預測放話,做出像是「我打兩劑疫苗了幹嘛要戴口罩」這樣的神奇言論,對疫情卻沒什麼實際建言,這就不是一個良性的監督工作,只是在噴政治口水。指揮中心對於疫情是有計畫的,從羅副他們的報告,就可以看出要往共存走的端倪,那些還堅持不打疫苗的人,到時候就自己準備天擇吧。
講直白點,都過了2年,那些明明個人狀況可以打但還堅持不打疫苗的人,或許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保護他們了。
接下來,在台灣除了共存產生的疫情之外,大概就是為了年底選舉產生的政治疫情,不過我想大家也不用恐慌,因為成天講幹話的是誰,經過這兩年大家應該都看的很清楚了。
迎接共存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希望台灣可以順利度過,然後就可以安心出國囉!
延伸閱讀
- 為何Omicron在香港、韓國造成重災?台灣放寬檢疫如何在防疫與民生之間取得平衡?
- 疫情趨緩也無意參加「忘年會」,日本社會難以恢復疫情前的活力
- 【專訪】陳時中:迫不得已才會與病毒共存,未來會「以清零為手段,但不當作目標」
- 反疫苗團體的「不應該讓你孩子打疫苗的13個理由」是否可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4-07 SEN家長自白,疫情下的「困獸鬥」日記
- 2022-04-07 今日本土新增382例、累積128校停課,陳時中:大規模停課影響學生受教權,將與教育部研討停課標準
- 2022-04-07 「與病毒共存」的想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必須接受「共存一定會死人」
- 2022-04-06 本土+281再創新高:指揮中心稱疫情高峰還未到,將放寬居家隔離規定
- 2022-04-06 上海單日確診飆破1萬例,6日展開新一輪檢測、陽性者轉運恐引發集體感染
永豐「DAWHO之夜」帶大戶看大勢:展望2024經濟走向,深度解析股房雙市投資契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11月29日,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舉辦直播活動《DAWHO之夜》,邀請到吳怡霈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投資專家,與大家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尋覓投資契機!
去年開始,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舉辦系列直播活動《DAWHO之夜》。每次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帶來實用的生活、理財知識,播出至今深受觀眾喜愛,像是2月播出的「行為財務學實踐大戶方舟策略」、或是6月播出的「大戶的日本秘境攻略」,也都好評如潮。
今年11月29日傍晚,雙方再次合作舉辦大戶們敲碗已久的直播活動──「DAWHO之夜:2024經濟展望」,本次邀請到知性主播吳怡霈擔綱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股市房市投資專家,與大家細細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在溫和衰退中尋覓投資契機!
2024經濟「審慎樂觀」!做好資產分配是投資成功關鍵
隨著2023年越來越接近尾聲, 2024年臺灣經濟預測也紛紛出爐,綜觀各界預測報告*,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落在3%上下,較2023年增長約1.5個百分點。對於明年臺灣的景氣觀察,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以烏俄戰爭、美中科技角力等國際事件的影響力式微為例,說明過去影響經濟的風險事件都已漸漸被認為「可控」,再加上近期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股市也回穩、上漲,因此認為未來景氣將會緩慢恢復正常。
周教授提醒,雖然樂觀看待未來趨勢,但還是必須關注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和「以巴衝突」的後續情形。不管是債市還是股市,只要利率政策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此外他也提到,雖然從過去歷史看來,地緣政治事件對市場影響短暫,但仍建議投資人要多加注意,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談到投資心法,周冠男也強調,「投資絕對不是短線賺大錢的事情,不能急。為什麼『經濟循環』裡面有『循環』?因為它不可能永遠都不好。所以我們要做好資產配置,長期它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往上增值。」除此之外,他也分享資產配置比例的建議,「我覺得更精確的比例是『100-年齡』。」例如30歲年輕人的配置方向就是70%股票、30%債券,然後每個人再根據個別的風險承受能力調節。最後,周冠男也建議大家在選擇標的時要落實分散的動作,避免一注獨壓某檔標的,因為市場到底最後誰會存活、誰能出線都是未知數。

2024房市「量」重於「價」!給首購族與投資人的建議
除了股市,房市的發展也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尤其在臺灣號稱年度最重的打「炒房」政策《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正式實施以後,不少人認為房市好像活力不再。對此,樂居創辦人李奕農以國泰房價指數及央行報告*推論,認為未來房市將出現「價格緩漲、成交量萎縮、建商推案量縮」三大趨勢,建議2024年投資人可以從「成交量」觀察房屋的剛性需求強烈與否,進而判斷未來房市走勢。

此外,李奕農進一步指出,「看似條例實施壓縮了預售屋的淨轉手空間,整體市場萎縮、監理轉嚴,預售屋受傷應該比較嚴重,但實際上預售屋還是交易最熱絡的。」原因出在預售市場分期支付款項的特性,所以他認為未來預售屋的成交量還是持續看漲,且整體房市也不會過於疲弱。他接著解釋,「就像實價登錄不能稱為打房手段,近期政府只是增加監管力道,整頓市場的交易狀況,讓房地產交易回歸正常化,所以我不認為這些政策會導致房市走緩。」
面對首購族的聽眾,李奕農認為可以跟著政策走,例如現在提供利率補貼、寬限期延長、貸款年限延長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就是不錯的機會;但如果是投資人,李奕農則建議要等到政府把限貸政策移除的時候,才比較是進場投資的時機。

AI話題持續發燒,股房雙市怎麼看?
活動過程中,也談到近年熱門的AI話題。對此,李奕農分享美國房產領域已經有運用AI預測房地產價值的成熟案例,說明AI未來很可能成為房市中預測物件價值的工具,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住都能幫助到想買房的購屋族。周冠男也認同AI崛起的趨勢,並從兩大觀點進一步分析,「第一,市場最近剛從AI熱潮冷靜下來,市場和投資人也能更客觀的看待產業未來的前景;第二,回到生活面來看,AI也只會越來越強,不管是金融商品推薦、醫藥應用、電信通訊、傳播應用,甚至是娛樂產業都是一片藍海,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不過論及「出手」時,他也鄭重的再次提醒,「還是那一句,出手之前要做研究、不要單押某一家股票;最好AI相關標的都要有所涉獵,或是挑選一個投資組合,盡量把風險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開。」就像周冠男教授不斷強調的,投資最忌諱人云亦云,哪個故事好聽走哪邊。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投資理財的規劃、資產配置的方式也不同,投資人必須仔細思考,做好功課,然後才能在一次次的配置和操作過程,領悟到屬於自己的投資心法,並在2024年把握市場大勢,享受被動投資的甜美果實。

*註1:綜觀中央銀行、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等單位所公布之經濟報告中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
*註2:2023年10月3日,中央銀行業務報告暨 113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歲入預算有關中央銀行股息紅利繳庫部分之說明,第33頁。
* 來賓言論不代表永豐銀行之立場,直播活動體驗旨在提供趣味性互動,因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使用者應自行評估與參考,切勿以此直播內容作為生活規劃的唯一依據。
* 注意事項:
1. 基金: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請至永豐銀行基金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mma/SinopacFundSearch/search/FundIndex.aspx
2. 美股:
(1). 投資人投資海外股票之決定應依本身判斷為之,且應自行負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本行並不分擔投資風險或為任何收益保證。投資海外股票有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信用、價格、匯率、下市、政治之風險),亦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本金之損失,最大可能損失為全部投資本金及利息。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美股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USStock/index.html
(2). 投資一定有風險,股票/ETF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 ShareShares 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ShareShares/Index.aspx
3. ibrAin:永豐商業銀行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9年9月10日金管證投字第1090352215號函核准辦理兼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請至永豐銀行ibrAin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ibrain/index.html
4. 大戶投:「大戶投」為永豐金證券提供之服務,詳情請至大戶投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dawhotou/
5.房貸:「理財型房貸」為永豐銀行提供之服務,請評估投資風險及自身償債能力,詳情請至房貸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mortg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