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過度飲食是「為了」要維持固定的蛋白質攝取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關於「食慾」機制的真相,作者以科學家對生態系統運作的熱情探究為出發點,輔以大膽假說與多種實驗,帶給讀者嶄新視角——不僅揭露不同物種的共同飲食規則,也探討人類在遠離自身的生物特性之後,付出了什麼樣的巨大代價。
文:大衛・盧本海默(David Raubenheimer)、史蒂芬・辛普森(Stephen J. Simpson)
蛋白質槓桿理論
The Protein Leverage Hypothesis
二○○一年某天,大學生瑞秋.巴特利(Rachel Batley)敲了史蒂夫辦公室的門,說:「我正在找畢業論文的研究計畫題目,最好是研究人類的。」
這個要求很不尋常。不是說找論文研究題目這點不尋常,在牛津大學,要得到動物學學位,提交畢業論文是必須,但是通常不會想要研究人類,而是研究昆蟲、獾,或是其他更動物學領域的對象。當要進行類似的研究時,以人類作為對象會很麻煩。
史蒂夫回答說:「嗯,碰巧的是,我們有個蝗蟲實驗,一直想要在人類身上進行……」
蝗蟲實驗的結果簡單又優雅,使我們思考到自己,特別是,人類自身是否真如同我們想要相信的那般複雜又與其他動物不同,抑或,在自由意志與燦爛文化的表象之下,人類實際上如同蝗蟲,由古老而強大的慾望決定了所吃的食物與食量。而倘若巨量營養素食慾屬於這些基本的生物慾望,就會有另一個問題出現:在逐漸嚴重的肥胖潮流中,是否一如眾人所說,脂質或碳水化合物就是罪魁禍首?畢竟熱量攝取增加造成了全球肥胖大流行,同時增加的是吃下的脂質和碳水化合物,而非蛋白質。最近幾十年來,蛋白質的攝取量幾乎沒有改變。
但是打從一開始研究人類營養時,要獲得正確的人類飲食紀錄就讓研究變得非常令人苦惱,絕大部分的研究都依賴受試者自己對前一天飲食內容的報告。麻煩的地方在於人類會忘記,而且我們說謊騙自己的程度和誆騙其他人差不多。營養科學家約翰.德.卡斯特羅(John de Castro)說過一個故事:他讓受試者把每一餐的內容都拍攝下來,以為這樣就能把問題解決。利用這些照片去喚起記憶,幫助受試者填寫食物問卷,這樣就不可能犯錯。
他是這麼想,但——他想錯了。他把這稱為「消失的布朗尼蛋糕」效應。濃郁美味熱量高的食物明明出現在照片中,但受試者硬是忘記把這個布朗尼蛋糕和旁邊忠實記錄下來的水果、蔬菜和低脂雞肉一起放到食物問卷中。
與其依賴飲食紀錄,更精確的方法是對待人類受試者如同對待蝗蟲,把他們關起來一陣子,在這段期間中只能吃單一種類、乾燥的實驗雜糧。如此下來,必定能夠記錄到可靠的食物攝取量,但是也不會有人會來敲門說自願擔任受試者。
幸好瑞秋想了個漂亮的解決方案。她家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有個偏僻的農舍,環境舒適,而且距離最近的超級市場或酒吧都很遠。她找了朋友和親人總共十個去到那兒,過了一週沒有咖啡因、酒精和巧克力的生活,就如同蝗蟲那樣。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在頭兩天,受試者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多少都可以,可供選擇的食物包括了肉、魚、蛋、乳製品、水果、蔬菜,諸如此類。每種食物都會秤重,而且有營養成分組成表,寫出其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的份量。每個人攝取的每餐與每種零食的份量都記錄下來。
到了第三天與第四天,受試者分成兩組,能選擇的食物減少了。一組只能吃高蛋白飲食吃到飽,包括肉、魚、蛋、低脂乳製品,和少許水果和蔬菜。另一組吃低蛋白但高碳水、高脂質的食物,如義大利麵、麵包、各種穀物穀片,甚至還有甜點,但就是沒有肉、魚和蛋。同樣的,這段期間所有受試者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也會記錄下他們攝取的熱量與巨量營養素份量。正如我們之前對蝗蟲、蜘蛛、蟑螂和其他動物所做的那般。
之後兩天,他們的飲食回復到頭兩天的狀況,能夠自由選擇所有的食物。之後任務完成,所有人都回到平常的生活中,而這時我們有了新的紀錄數字要整理,需要一些頭腦清醒的時間好好研究,但是在牛津大學的日常學術生活忙碌,很難辦得到。
二○○二年七月,我們兩個都和家人一起搬到柏林,在高等研究所(Wissenschaftskolleg)擔任為期一年的研究員。高等研究所的管理委員會每年會從世界各地邀請約四十名不同領域的學者,齊聚一堂,如同已經完善的社群。那一年的成員包括了作家、作曲家、生物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民族誌學者等,其中一位是匈牙利作家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ész)*,他在那年十月獲頒諾貝爾獎。(我們當然沒有功勞,但是很高興他能得獎。)
我們的辦公室位於賈菲莊園(Villa Jaffé),這個地方並非沒見識過人類動物本能的那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根據紐倫堡法案(Nuremberg Laws),徵收了莊園,安置赫曼.戈林(Hermann Goering)所掌理的國家狩獵局(Reich Hunting Association)。戰後,這個地方成為一家鈕釦工廠,接著歸還給原先屋主的家族,當時他們住在以色列。
一到柏林,我們就開始鑽研從瑞士農舍實驗得到的數據。我們發現在實驗第一階段中讓受試者可以自由選擇飲食時,他們表現得很好,能夠好好的選擇食物,攝入適當的熱量,飲食中的蛋白質約占了總熱量的百分之十八——這恰恰是預期中人類的表現,世界各地對人類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通常在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之間。順便一提,這很接近卡莉連續三十天觀察狒狒史黛拉所得到的巨量營養素比例:狒狒飲食熱量中有百分之十七是蛋白質。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