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變草原:若失去亞馬遜,高達900億噸二氧化碳將進入大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的半個世紀間,有大約17%的亞馬遜森林被砍伐,儘管巴西的森林濫伐速度已放緩了幾年,但最近又開始回升。有些研究認為本世紀末前,濫伐、乾旱和其他因素可能導致亞馬遜地區大量森林枯死。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亞馬遜地區正在失去從乾旱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干擾中恢復的能力,若超過某個臨界點,大部分雨林將被草原取代,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和氣候。
若失去亞馬遜,高達900億噸的二氧化碳將進入大氣
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研究並沒有確認何時會達到這個臨界點,「但值得提醒的是,達到那個臨界點時,我們就會失去亞馬遜雨林,全球氣候也會隨之改變,」其中一位作者、英國艾希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Global Systems Institute)主任蘭頓(Tim Lenton)說。
蘭頓表示,失去亞馬遜雨林可能導致多達900億噸的二氧化碳重新進入大氣,這相當於全球數年的排放量,使控制全球暖化變得更加困難。
在過去的研究中,關於何時可能達到這個臨界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有些研究的結論是本世紀末前,濫伐、乾旱和其他因素可能導致亞馬遜地區大量森林枯死。
巴西「國家亞馬遜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mazonian Research)資深科學家諾布雷(Carlos Nobre),是30多年前最先針對亞馬遜地區可能消失而發出警訊的人之一。他認為這項新研究「非常值得注意」。
自2000年起,亞馬遜雨林從乾旱中復原的能力下降
分布於巴西與其週邊國家的亞馬遜雨林,占地超過321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雨林。過去大部分時間,亞馬遜雨林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於釋放的二氧化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亞馬遜雨林內的動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相當於地球上任何一處,甚或更高。且其向大氣釋放大量水分,可以影響南美洲以外地區的天氣。
但是氣候變遷加上大面積濫伐、農牧活動的燃燒整地,已經嚴重破壞亞馬遜雨林,讓它變得炎熱乾燥。該地區是地球上最潮濕的地區之一,但自2000年以來已經經歷了三次乾旱。
過去大多數關於亞馬遜地區韌性的研究,都以森林健全隨時間變化的模型或模擬為基礎。在新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了實際觀察結果——幾十年來特定區域生物量的衛星遙測數據,來作為森林健全的指標。研究人員發現自2000年以來,光是雨林未受干擾的部分,整體韌性已經下降,其中一個現象是森林遭遇乾旱後恢復健全所需時間越來越長。
未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熱帶生態學家白蘭度(Paulo Brando)說:「缺乏韌性表示,森林能承受的打擊有限。」

但白蘭度也表示,這並不一定代表臨界點無法避免,我們需要終止亞馬遜地區的皆伐和土地劣化。「這些系統有很強的韌性,而目前雖然暫時下降,也不代表完全失去韌性⋯⋯一陣子不要打擾,它還是可以長回來。」
減少森林濫伐,就能改善亞馬遜地區復原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原始雨林韌性降低,而在更乾燥或更多伐木等人類活動的地區,對韌性的影響最大。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
該研究主要作者、艾希特大學研究員博爾頓(Chris Boulton)說,亞馬遜就像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網絡,樹木蒸發和蒸散產生的水分會被風帶往他處。因此,亞馬遜若失去森林,釋放的水分也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其他地方變得乾燥。
森林樹木消失不僅會讓儲存在其組織中的碳重新進入大氣,取而代之的莽原所吸收的碳也遠不及原本的大型闊葉樹。在莽原中棲息的物種也較少。
過去的半個世紀間,有大約17%的亞馬遜森林被砍伐,儘管巴西的森林濫伐速度已放緩了幾年,但最近又開始回升。研究人員表示,根據他們的研究,減少森林濫伐不僅能保護特定地區,也能改善整個亞馬遜地區的復原能力。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人類砍伐森林,導致了哪些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
- 別破壞其他森林來保護自己的:身為客人,只好用「喜愛」保衛你家
- 亞馬遜雨林大火,其實跟台灣的企業有些關係?
- 造成印尼空污,破壞紅毛猩猩家園的元凶之一:棕櫚油企業「IOI」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