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拒「馬來文」為東協第二語言,印尼部長稱「印尼文」更具資格

拒「馬來文」為東協第二語言,印尼部長稱「印尼文」更具資格
馬國首相沙比利(左)與印尼總統佐科威(右)4月1日在印尼談判,沙比利提出將「馬來文」作為東協第二語言。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國首相沙比里提議「馬來語」作為東協第二語言,遭到印尼教育部長直接拒絕,更表示要做官方語言「印尼語」會更合適。馬來語與印尼語差別不大,卻延伸出語言主權的爭議。馬國東協研究者及語言專家積極評論,探討「馬來文」在國際上的重要性。

印尼教育暨文化部長納迪姆.馬卡里姆(Nadiem Makarim)4日發表聲明,拒絕馬來西亞首相沙比里(Ismail Sabri)提出將馬來語作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第二語言的建議。

根據印尼教育暨文化部官方網站,馬卡里姆說,「印尼語在歷史、語法和語言學方面都佔優勢,將印尼語視為東協官方語言更為可行。」他補充,印尼語在國際上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其分佈涵蓋47個國家,另也在歐洲、美國、亞洲及澳洲等一流大學內作為一門學科教授。

馬卡里姆強調,「我敦促印尼社會與政府攜手合作,繼續賦予和捍衛印尼語的權利。」並表示馬國首相的願望需要再進一步進行研究和討論。

馬卡里姆的回應是針對沙比里4月1日在馬印兩國的研討會上對馬來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堅持。沙比里稱,馬來語在馬來西亞、印尼及汶萊被廣泛使用,泰國、柬埔寨及菲律賓的某些地區也會說馬來文。

然而,印尼語言發展局局長阿米努丁.阿茲(Aminudin Aziz)卻說明,馬來語及印尼語之間存在許多差異,「印尼語的『相互理解性』比馬來語廣泛,馬來語只能被歸類為在特定區域使用的語言。」

新海峽時報》報導,沙比里在3月23日國會上宣布,規定馬來西亞議員在國外參加會議時使用馬來語。他也意識到一些國內外交官的孩子的馬來語不流利,並指示馬來西亞駐外大使館設立語言及文化部門,派駐外交官為孩子們開設國語課程。沙比里提出,高等教育部應該將馬來語作為馬來西亞大學外國學生的必修科目。

專家怎麼看待?

東協的第一官方語言一直是英文,馬國時事評論家帕卡蘭(K. Parkaran)批評沙比里有如「井底之蛙」的主張是在開倒車。帕卡蘭指責:「納稅人為什麼要為外交官的孩子們繳付學馬來語的錢,這難道不是他們父母該做的事?」他更表示,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阿都拉.巴達維(Abdullah Badawi)、納吉(Najib Razak)和前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在國際場合上都以流利的英文震驚許多外國人。

新加坡東協研究員喬安.林(Joanne Lin)評論道,東南亞是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地區,推廣任何一種種族、文化或語言將打翻整個區域的平衡,更可能削弱55年來各國努力維持地域的穩定和秩序。他聲稱,東協得處理緬甸危機及南海爭議,已沒有餘力聘請翻譯員及提供資源來推動馬來文作為第二語言,「東協在這幾年內不斷經歷各種考驗,他們應該不想再涉略任何導致分裂的議題上。」

其實,將馬來語作為東協官方語言並非首次提出。回溯2011及2015年,當時的馬國新聞、通訊及文化部長皆提出相同意見,納吉也在2017年推動馬來語為主要語言。馬國網路媒體《Cilisos》曾發表評論,認為馬來語作為第二語言並非毫無根據,「首相的主張並不代表馬來語會取代英語,其他區域確實有很多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歐洲承認24種,聯合國承認6種。」

該評論也道出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存在已久的文化爭議,兩國在語言、巴迪布、仁當咖哩、皮影戲等等文化都稱是源自於他們的國家。不過語言主要功能在於互相溝通,評論者皆認為設立「馬來語」為第二語言的必要性並不高。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駱芷萱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