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吃定小股東惹出四大爭議,陳泰銘玩不膩的金錢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巨純熟地併購、庫藏股、增資、減資,高超財技讓人目眩神迷,然而,散戶投資人一直只看到國巨的營收成長、高EPS、低本益比、炫目的併購案,最終到底能得到什麼?
文:郭庭昱
對於國巨的股東而言,2000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從過去四年來看,可以用四字總結:價值混淆。
3月17日,國巨董事會通過辦理現金減資20%,每股退還股東2元;也就是說,原本持有一張國巨的股票,將因為減資拿回2000元,但是股票從1000股變成800股。這是2022年的價格,公司花2000元,就可以從股東手中收回200股股票。
時間往回推到2021年5月,國巨股價一路由550元急殺到400元以下,公司立刻端出庫藏股,以均價469元從市場買進4000張;2021年時的價格,是公司一樣花了2000元,卻只能從市場上買回4.26股。
整併有玄機,股東價值混淆
2021年還有一段小插曲,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執行了2014年的「員工認股計畫」,以每股38.9元(不到市價的一成)認購1719張股票,這是外人都沒有、慰勞他的特別價格;也就是說,這時2000元可以讓陳泰銘個人買進51.41股。
再回溯到2020年,國巨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相當於海外現金增資,當時以較市價折價8.8%訂價,每股308元,因為這是GDR,國內散戶買不到,可稱為2020年的「外賓增資價格」,這次2000元可以買到6.49股。結果到了2021年1月,國巨股價就站上6百元,認購的外國貴賓可說是翻倍賺。
時光機器再往回轉兩年,2018年國巨股價因被動元件報價數倍上漲,在7月2日飆到天價1310元;很快的,7月10日陳泰銘的前妻申報轉讓1萬2000張,落袋百億元。市場罵聲不斷,國巨為宣示對公司有信心,以「轉讓員工」為名義祭出庫藏股,花了24億元買進2965張,平均每股成本高達816元,也就是說在2018年時,2000元只能買到2.45股。

想也知道,每股成本高達816元,國巨的股價在2018年底跌到300元,至今也只有400多元,員工怎麼會做冤大頭來認股呢?於是這筆壯烈犧牲的庫藏股,在2021年8月靜悄悄地被拿來註銷股本,股本減少了2965萬元,全體股東則減損了23.9億元的保留盈餘。也就是說,2018年國巨拿公司的錢護盤,結果是股東埋單,拿保留盈餘賠了23.9億元,相當於每股淨值減損了4.8元。
國巨護盤,庫藏股變冤大頭
然而,國巨一連串的併購、庫藏股、增資發行GDR、增資發行ECB(海外可轉債)、註銷庫藏股、減資,讓股本忽而膨脹、忽而收縮,令人眼花撩亂,股東價值混淆,可歸納為四大爭議:
爭議一:從成長的角度,國巨2018年併購普思、君耀,2020年併基美,2021年併奇力新等等,這些都是營業擴張行為,公司的營收能夠維持成長,為什麼今年要減資2元?
爭議二:從籌資的角度,國巨在2020年初以「充實營運資金」為名,以發行GDR、ECB向海外增資,GDR發行價308元,投資人要問:為何才剛剛大手筆增資,今年卻又要減資?

爭議三:從庫藏股的執行,國巨在2018年、2021年執行庫藏股,花了43億元。花大錢護盤、註銷股份又讓股東損失,後面再增資發行ECB、GDR稀釋股權,股東是雙輸。
爭議四:國巨的資本安排,經常對特定股東有利,例如發行ECB、GDR,只有外資法人可認,還可以套利;但現在減資二成,卻是所有普通股參與。
小股東權益,看得到吃不到
從過去國巨資本膨脹、收縮的動作,很多都是金融操作,不一定和經營業務直接相關,股本增減沒有一致性。簡言之,國巨的股東結構,一直存在著「特權股東」和「一般股東」。
首先,外資等「特權股東」可以參與低價的增資,甚至可以趁著公司護盤之際丟出籌碼套利,散戶就沒這機會。其次,「特權股東」高價賣股,公司端出庫藏股護盤,全體股東的保留盈餘減損。第三,即使2021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46.46元,創歷年次高,但股利配發率僅21%,創下十年新低,一般股東拿得很少。最後,減資2成、股票變少,即使國巨今年獲利不成長,因股數減少,EPS也會增加25%,本益比顯得更低了。

國巨的資本遊戲每一次出手,都是高超的財技,媒體也十分配合唱多。然而,把過去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這些資本的膨脹、收縮,對小股東都沒好處,減資還要貢獻出自己的股票,以彌補過去2年資本的膨脹,讓國巨的股本回到50億元的「苗條水準」。經營者擁有極大的決定權,卻看不到維護股東權益的誠意。特權股東、一般股東還有差別待遇,一般股東在不知不覺中付出代價,股東權益受到傷害。
投資人如果一直只看到國巨的營收成長、高EPS、低本益比、炫目的併購案,好比只看到蛋糕上的奶油,卻忘了看得到吃不到,忽略了公司資本的魔術,掉入價值陷阱的假象,終將付出代價。
針對四大爭議,國巨回覆如下:
減資10.8億元股本:是為了保留未來ECB、CB換股的空間,公司股本可以繼續維持在50億元以下。
股利配發創10年新低:是因為海內外收購都用現金,未來將會擴產,要保留營運資金在手上。
高價買回庫藏股又註銷股本:依規定庫藏股只能保留3年,股價沒有到達員工認股的好價位,所以先註銷。
增資讓外資認購、減資全部股東承受:國巨請專業顧問分析,相較於國內募資,海外可以募資的金額比較高。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