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上海天龍人的傲氣與地域歧視:在他們眼裡全中國都是鄉下,叫對方「蘇北佬」是最惡毒的羞辱

上海天龍人的傲氣與地域歧視:在他們眼裡全中國都是鄉下,叫對方「蘇北佬」是最惡毒的羞辱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筆者曾經在上海待過一段時間,一次面試,遇到一個自稱上海蘇北裔的男子,他聽說我是從蘇北來的,自然而然地嘲笑起我的口音。還有一次在電梯裡,遇到兩位女士用普通話聊起各自的穿著,其中一人說,「你今天紅配綠,真像蘇北人!」

二十多年前,一部由中國和台灣合拍的電視劇《老房有喜》曾風靡一時。片中有一句台詞令筆者記憶猶新,作為血統純正上海人的李老師教育「鄉下妹子」吉祥,「真正的上海人是有傲氣的。」

當年這部電視劇的時代背景是浦東被中共圈定為經濟特區之後,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整個城市也從一個工業城市轉型為往昔十里洋場的國際大都市。蘇有鵬主演的蘇家少爺奉父命從台灣來上海收回祖宅,然而祖宅裡已經生活了幾戶上海人和外地人。故事的情節也像《七十二家房客》一樣,充滿了市井小人物的柴米油鹽與愛恨情仇。

今天再去回看這部電視劇,筆者發現它除了要表現上海人的傲氣,還將中國的地域歧視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比如廚房炒菜的橋段,「炒五下是上海人,炒六下是蘇北人。」上海人結婚要找血統純正的上海人,知青的子女即使有上海戶口且會說上海話,回滬後仍是不受待見的「鄉下人」。當雙方感情破裂,台灣人立馬變「台巴子」,香港人成了「香港佬」,台灣男人也躺槍,沒有一個是好的。

上海人的傲氣與海派文化

上海人的傲氣似乎不是那種暴發戶式的好勇逞強。明清之際,上海就是「錦繡文章地,溫柔富貴鄉」的江南成員,物資充裕,吃穿不愁,生活上自然優雅精緻一些,文化藝術上也向陽春白雪靠攏。

近代以來,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人比內陸人更強烈地受到新科技、新文化的衝擊,他們習慣上稱呼自己所受的文化薰陶是海派文化。著名脫口秀演員曾經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來將北方中原文化和海派文化作區隔,他揶揄相聲演員郭德綱,「一個喝咖啡的,一個吃大蒜的,怎麼可能在一起呢?」

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寬廣與深遠。海派文化的最大特點也應該是兼容並蓄,就像烏克蘭的一種濃湯經過上海人的改良,變成了今天家喻戶曉的羅宋湯。然而,真實的海派文化並不是多元與包容的,上海人對蘇北人的歧視讓外國人都點看不下去,耶魯大學歷史學者韓起瀾,研究了上海開埠到1980年代百多年間上海蘇北移民社會文化境遇,出版了《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書。

書中的蘇北人主要指江蘇北部地方移民上海的蘇北人及其後裔,他們中多半是由於水災、饑荒或是戰爭逃離家鄉的難民。加上從事的多是碼頭扛沙包、拉黃包車、「三把刀」等「不體面」職業,在上海的社會經濟地位十分低下。當時有錢有勢的大亨住在靜安區淮海路上的洋樓公館,蘇北人則擠在閘北區的由泥巴和稻草簡單堆砌的滾地龍。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