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居民斷糧求救,抗疫醫療量能過載、「次生災難」頻傳

上海封城居民斷糧求救,抗疫醫療量能過載、「次生災難」頻傳
上海民眾排隊等候核酸檢測,一旁有工作人員手舉「10人一組」的牌子協助維護秩序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海陸續爆發糧食物資分配不足、醫療量能過載導致次生災難等消息。「次生」意指間接造成,「次生災難」即指在這次疫情當中,醫療資源集中在應對COVID-19,其他如洗腎、癌症病患、異地就醫等患者延誤就診,導致死亡。

中國上海因為疫情嚴重,從4月1日起全市處於封閉管控,卻陸續爆發糧食物資分配不足、醫療量能過載等消息。

上海居民飢餓現人道危機,演員李立群也聲援

(中央社)越來越多民眾在中國社群媒體上表示,擔心餓死人的事件出現在一線城市上海。從台灣移居上海的演員李立群9日也透過抖音,為當地一處「沒米下鍋、孩子餓肚子」的社區聲援。

上海從4月1日起全市處於封閉管控,物資不暢通導致民怨爆發。李立群9日下午在社群平台「抖音」發布短片,為上海「松江區北亭鎮」一個居民社區呼籲,說有的人家「已經沒有米下鍋了,孩子已經在餓肚子了」,如果有附近的人看到消息的話,能夠去雪中送炭。

1086x854_706259642668
圖片來源:李立群抖音截圖
從台灣移居上海的演員李立群9日透過抖音為當地一處「沒米下鍋、孩子餓肚子」的社區聲援

不過,松江區沒有「北亭鎮」。有網友留言說,李立群所指應該是「九亭鎮」,還說自己就住在九亭,一次物資發放都沒見過,「這幾天每天就是一頓飯,燒點米湯喝」,從8日開始20多個小時沒睡過覺,「餓得睡不著」。還有網友說,這些不是單一現象。

近日,網上流傳的短影片中,松江九亭唐亭小區(居民社區)多棟大樓住戶齊聲高喊要吃飯、要求發放物資。大樓下方聚集警車,嚴防事故。

《財聯社》報導,9日,上海松江區九亭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致九亭市民的慰問信,表示會以更快效率加強服務保障,未來5天內,將陸續發放一批大米、蔬菜包等物資,「請大家耐心等待」。

不只九亭,從微信的網友動態和微博的發文中,都可以看到上海多地物資緊缺的消息。還有些網友表示,應主動關懷社區內的老人,因為他們不會使用網路,不能掌握最新的團購消息。

住在浦東的網友stormzhang日前發布一篇求救主題文章,內容描述上海的物資問題,表示絕大部分上海人民每天全部的生活就是到處尋找搶菜管道,就算只有1%的人遇到吃飯問題,那也是25萬的人口,「目前上海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說是災難都不為過,真的不能再被忽視了」。

不過,這篇文章很快就被網友檢舉,並且被刪除。後續仍有網友再接再厲發文,表示「請尊重上海人的『求救』」。

​​

有民眾9日於Twitter放上影片,標記上海,影片中可以聽見許多抗疫物資不足的聲音,「要物資!要物資!」的聲音此起彼落。

人正在上海的外國記者Michael Smith在Twitter中寫著:「上海的情況很可怕。數以百萬計的人難以養活自己,老年人無法獲得藥物,小規模騷亂的影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許多家庭依賴政府提供的食物,但卻供應不足。」

《中時新聞網》《鏡傳媒》報導,上海市政曾表示,為保障市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專門成立了生活物資保障專班,迅速啓動蔬菜應急保供機制,建立了10個應急保供大倉,並稱全上海市的生活物資供應總體充足。

對於相關消息,擁有250萬粉絲的網紅可子在微博上寫下,「家裡連續幾日都買不到物資」、「放你的狗屁」。

未命名
圖片來源:除了我都是豬微博截圖

上海有近2600萬常住人口,是中國2021年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人民幣7萬8027元(約新台幣35萬1122元),也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上海抗疫「次生災難」不斷,家屬悲痛盼解釋

(中央社)上海應對COVID-19 Omicron病毒株,持續採取「動態清零」政策,在封管思維下,其他病患無法及時就醫,一種醫療悲劇正在發生,「次生災難」在上海赤裸裸上演。

「次生」意指間接造成,「次生災難」即指在這次疫情當中,醫療資源集中在應對COVID-19,其他如洗腎、癌症病患、異地就醫等患者延誤就診,導致死亡。

根據《自由亞洲電台》、《美國之音》等媒體報導,「次生災難」在上海連番發生。上海居民王珠敏表示,他77歲需定期洗腎的父親,已經7天沒有治療了,父親身體因此虛弱、四肢腫脹。

對於尿毒症病人而言,每週約3次、每次4小時的規律洗腎,是維持生命的保障。王珠敏說,父親本來固定在海華醫院洗腎,但3月底醫院告知院內醫護人手有限,床位緊張,後被通知因有陽性確診者,血透中心「封掉了」。家人找居委會、市政府和急救120求助都沒下文。

79歲的上海居民戚國墉說,他的太太在3月底因誤診引發敗血症而去世。他悲痛地表示,院方向他坦言,「醫院實在忙不過來」,因為有發熱門診,有大量因疫情排隊等化療的腫瘤病患。

但他還有很多疑問,是不是誤診延誤了救治時機?是不是有足夠的醫生處理,就不會發生這一切錯誤的認定?「我希望醫院能夠正面的回答我,我就希望給我一個解釋」。

《美國之音》引述澳洲雪梨科技大學中國學教授馮崇義表示,COVID-19已流行2年,各國在應對疫情危害方面累積了很多經驗,以避免次生災害,但中國當局一意孤行,堅持推動行有過之的防疫政策,讓人造次生災害與疫情災害本身並駕齊驅。

馮崇義認為,中國之所以堅持這種災難性的防疫政策,主要是因為這個政策是來自「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中共領袖習近平。

他表示,習近平從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繼承了政治邏輯,即這個專制政權最關注的是政權危機,不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如果他評估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不會引發政權危機,他會很冷血的。如同當年的大躍進、大饑荒,毛仍一意孤行,繼續變本加厲地餓死更多人。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