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網路酸民這麼仇富?」富過三代、世界一流名校畢業的「天蓬人」很困惑地問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會階級的真相一旦被說出來,經常是是無法簡單處理的,也因此,我著迷人們對社會階級的態度,為什麼人在各自的社群中會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透過比較,反而能清晰地看見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拿出勇氣去面對真實和差異,以及在多元價值底下可能沒有這麼完美的自己,進一步找到自己的歸屬。
文:陶曉嫚
2008年夏天我大學畢業,穿著新鮮人的求職安全牌白襯衫黑窄裙到財金周刊面試,坐在長桌彼方的資深媒體人問我,最有興趣跑哪一條線的新聞?我回想該刊物的目錄與版權頁,扣合大學主修的經濟系,便胡謅「經濟、理財、生活風尚」這些自以為進入障礙比較小的領域,資深媒體人忽然停頓,拋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你覺得時尚的定義是什麼?」
我張口結舌,萬幸資深媒體人面前有一整疊待處理的履歷,沒時間讓我愣在當場,很快揭曉他心中的答案,「時尚就是有錢人正在做的事情——你了解有錢人嗎?」
踏入此間會議室之前,我記下當天股、匯、能源市場的加權指數,複習了年化殖利率等計算公式,卻沒料到自己會因為「不敢說自己了解有錢人」栽跟頭,畢竟有錢人對當時的我而言,根本是異次元生物。
那次面試幾天後,我接到錄取通知,「我一點也不了解有錢人」以及對財富、社會地位、階級複製的想像也極其淺薄的窘況,便在日後的職場碰撞中自行歷練了。
一晃眼工作了十幾年,我離開體制內的記者崗位、成為獨立接案的寫作者,為眾多需要代筆的人服務。
其中一群關照過我生計的案主是社會金字塔的超高端人口,活躍於鄉民戲稱為「天龍國」的台北市的篷頂之上,形容他們是「有錢人」略嫌空泛,我努力歸納他們所屬的社群有哪些特徵,找到富過三代、持有雙重國籍、大學就讀世界一流名校這三項共通點,而每次提起他們都要附帶落落長的說明太累贅,於是我創造了「天篷人」這個專有名詞,方便一言以蔽之。
進入天篷人的思考領域
為人代筆,就必須進入對方的思考領域,於是替天篷人工作時,我拿著他們的課題來逼問自己,將自己代入許多從未經歷甚至從未想像過的極端設定:
「如果我最不缺的資源就是錢,對我來說更稀缺的資源是什麼?我要怎麼配置資源讓效益最大化?」
「面對原本家族留下的資產,我只要不虧空就可以了嗎?想要獲得我們社群認可的榮耀,我除了把家業經營好,還必須創造更多價值,我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想要幾十年都盤踞在社會的最高位階、只有一個人單打獨鬥絕對不夠,我該如何選擇交際來往的對象?跟誰共事、交朋友、談戀愛、結婚組成家庭?必須在競爭中合作、警戒、疏遠怎樣的人?」
「想維持財富和地位都不是一個人的事,當信賴的人脈透露一個投資機會,我應該如何評估?對於素昧平生但是說得一嘴好生意、充滿熱情衝勁的提案者,我該相信對方並跳下去做事嗎?做或不做這個選擇,是否會動搖我的贏家地位?投資失敗最難承受的是金錢、時間還是名譽?」
「我應該在意誰對我的評價?不招人忌是庸才,但走跳社會會遇到的明槍暗箭太多了,我能跑得比暗箭快讓它們射不到我身上?怎樣的評價對我有利,怎樣的評價則是非常不利,會導致社會性死亡?這樣的情況應該笑罵由人,還是想盡辦法捍衛名譽?」
「出生的地方、度過童年的地方、念書求學的地方、工作就業的地方、養育子女的地方哪個算是我的家鄉?我自己應該是哪裡人?我內心認同哪個地方比較多?為什麼我此時會在此地生活?到了餘生要養老的時光,我待在哪個地方最自在?」
以上煩惱題型對一般人未必不適用,天篷人執掌的局面放大更多,計價單位從百萬到上億元,影響範圍不只是個人或家族,擴及其他大股東與投資人,旗下產業所屬的員工及家庭成員洋洋灑灑一大串——代筆工作讓我拿到穿越社會階級的體驗券,站在一個能盡情問他們問題、傾聽他們內心話的位置上,天篷人的七情六慾教人目眩之外,也跟升斗小民的快樂傷心一樣普世。
我會想把工作所得轉換成有系統的紀錄,是因為伴隨財富而來的名聲、成功、自由和快樂實在太吸引人,外界卯足全力效仿上流社會的行為,同時好奇超級權貴的一切,臆測他們的優勢是怎麼來的,是掠奪還是創造的成分比較多?隨著臆測越滾越大,連帶架空出許多非關本質的羨慕忌妒恨。
「為什麼網路上會這麼仇富?」逛完紐約市藝術拍賣會前置展,與我同齡的1986年天篷人忽然很困惑地發問,他認為自己與朋友們長年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努力,各個認真學習、賣命工作,卻被媒體和輿論塑造成只會敗家買名牌炫耀、開超跑奪路狂飆、製造公共安全問題的無腦富N代。
「他們不認識你們。」我試圖用簡潔的字句說明,網路可以匿名發洩情緒,人生這一款線上遊戲確實超級難攻略,很多人看到晉級到下一關或是排行榜上遙遙領先的其他人,實在無法消化內心的絕望感,咬定勝利組就贏在有錢、有個富爸媽,而人家在社會階級通天梯上的戰鬥,可能從幾代以前就有策略地展開,但和網路酸民講道理,認真就輸了。
每一個動作都反映自己的價值選擇
從寫人物到寫一個社群的生態,對我而言一直是挑戰,在每個分秒必爭的訪談場合中,去理解天篷人吃什麼、穿什麼、戴什麼等表象背後的邏輯,到擇偶聯姻、教養觀念、社群認同、人際關係取向、風尚與生活儀式,事業理財投資做生意的「普通常識」,以及「這輩子最有成就感的事」等人生大哉問。
訪談過程中最刷新我三觀的是天篷人的時間感,當他們做一個決定時,考量的時間軸線長達三代百年。
曾有一位企業家告訴我:「每次做重大投資決策時,我都在想我的孫子以後會怎麼評價我?」聞言我差點把嘴裡的茶噴出來,因為對話的當下,企業家的孩子還是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他竟然已經想到孫子長大成人、能獨立思考的年歲了。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