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兒童是主要目標,批判的媒體素養教育是解方嗎?

台灣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兒童是主要目標,批判的媒體素養教育是解方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研究顯示,孩子們通常從14歲就會開始相信未經證實的陰謀論,而超過80%的中學生竟然會誤認「標有贊助內容的廣告」為「新聞故事」。但是媒體素養的課程到底該教些什麼呢?目前大家依然意見紛紛......

文:賴禹安

台灣媒體充斥大量的假訊息,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2021的V-Dem(Varieties of Democracy)報告,台灣已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為全球最常受假訊息攻擊的國家。

台灣政府自2023年起,將投入經費117億元,目標讓全國中小學全面推動數位精進計畫,達到「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此政策的目的為加強學生數位科技應用能力,但若孩童們使用不當,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TW_tablet-scaled
Photo Credit: 教育部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期望達到「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目標

在追求網路普及化、教學數位科技化的同時,我們還得思考,當網路上龐大的假訊息撲天蓋地席捲而來,該如何教導孩童去分辨哪些是值得信任的新聞資訊、消息呢?

年紀越小,越容易成為假訊息的主要目標

美國科普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寫道,兒童是假訊息傳播者的主要目標。根據《英國發展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孩子們通常從14歲就會開始相信未經證實的陰謀論,許多當代青少年也很難判斷網路訊息的可信度。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2016年的研究中發現,超過80%的中學生竟然會誤認「標有贊助內容的廣告」為「新聞故事」。

假訊息通常都會投放給年輕的網路使用者,將他們引導至誤導性的內容。《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於2018年的調查也發現,YouTube的演算法會針對不同的使用者,推播個人化的建議影片,但是他們傾向會推薦比使用者原先收看的內容更加極端、牽強的影片。例如,當研究員以「月食」作為搜尋的關鍵字時,他們會被引導到一個主旨為暗示「地球是平的」的影片。

iStock-1289074866
Photo Credit: iStock

YouTube是當代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之一,對於如此極端的演算法,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資訊與圖書館科學學院(SILS,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助理教授澤茵涅圖菲琪(Zeynep Tufekci)稱呼它為「21世紀最強大的激進工具之一」。

錯誤訊息、假訊息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針對假訊息的氾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提供以下十點見解與建議

1. 網路上的錯誤訊息和假訊息(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是迫切的公共議題

千萬不可小看假訊息的力量,對於現在活躍於網路的孩童而言,假訊息已經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社群媒體上的假訊息往往都比正確的訊息擁有更強、更遠、更快、更深的傳播能力,尤其是當議題又涉及易分裂族群、具有高度爭議性、容易引發強烈情緒的更為嚴重,像是移民、性別政治與平等、疫苗接種都是很熱門的話題。

2. 錯誤及假訊息對於現實世界所造成的影響與後果

錯誤及假訊息已經被用來煽動針對少數民族的暴力與犯罪(而這將導致兒童死亡和流離失所),同時,錯誤及假訊息流傳也會降低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率、破壞了對新聞及科學的信任,也淹沒邊緣化的聲音。

3. 即便錯誤及假訊息經常透過人際傳播,但演算法扮演的角色更為關鍵

演算法透過使用者的數位足跡來提供個人化的訊息、新聞報導,但有時候也會推薦到內容不正確、誤導性質、聳人聽聞、陰謀論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說,演算法可能是放大假訊息傳播能力的關鍵載體。

4. 孩童容易受錯誤及假訊息影響

基於孩童正處於發展中的階段,他們尚未擁有區分可靠、不可靠訊息的能力。他們不但會受到錯誤及假訊息傷害,還可能繼續將錯誤的資訊傳遞給同儕。而對於更年幼、尚未使用社群媒體的孩童而言,他們也可能夠過父母、照顧者、同學而接觸到錯誤或假訊息。

5. 儘管如此,孩童們仍可挑戰、揭穿錯誤及假訊息

既然已經成為了錯誤及假訊息的主要目標與對象,孩童依然可以積極對抗它們。孩童可以為事實查核和打破神化行動做出貢獻,例如針對尼泊爾的Covid-19疫情錯誤資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蒙特內哥羅代表處的「讓我們決定自己要看的節目」計畫,就提供了年輕人訓練媒體素養及新聞技能的機會,進而提升兒童權利報導的品質。

6. 教育尤為重要

為了幫助孩童判斷訊息的真假,從小就該培養他們批判性閱讀及思考的能力。不僅使在網路上,即使是在線下的日常生活環境,也要確保孩童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7. 以集體行動來保護孩童是必要的

政治人物、民間社會組織、科技公司、父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共同努力,一同避免錯誤及假訊息為兒童帶來的傷害。至於該如何減緩錯誤、假訊息的傳播能力,目前沒有關乎此問題的可靠數據與研究。

8. 政策制定者應擬定以兒童權利為基礎的錯誤及假訊息規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政策制定者應針對兒童制定相關法規,以免孩童受錯誤及假訊息影響,同時確保他們能安全地瀏覽各種內容。監管應著在對內容的分類,並確保透明及問責等相關制度。這對於網路上的權利保護與言論之間,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政策挑戰。

9. 科技公司可以幫協助打擊錯誤及假訊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科技公司實際執行自己宣佈的政策,並在人力、技術方面進行更大的投資。科技公司應該公布他們如何應對平台上的假訊息,並在數位系統設計中優先考慮加入有意義的連結和兒童們多元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