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練因疫情陷入收入危機,如何實現買房、資產倍增的目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對未來多少都有目標與想像,尤其是35-40歲後,希望透過每個月的被動收入,可以不需要再將時間花在賺錢過日子上。不妨趁著大環境變動之際,好好檢視自己的投資策略。
本文作者: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台灣區總經理 黃士豪
身為健身教練、又同時斜槓跟朋友合夥創立公司的Anna,本身投資理財際遇相當特別:職業軍人退伍後,她選擇將職軍累積存款投入風險最高的「創業」中。
然而第一份事業並沒有如願讓她賺到錢,於是Anna又回頭將心力放在健身教練的經營,反而在這一段期間讓她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一心想增加收入的她再次選擇創業,在29歲這年和朋友合夥開了一間冷凍生鮮賣店。
Anna在20出頭時就對未來有相當鮮明想像,因此選擇創業,居住於南部的她嚮往著買下一塊地自建一棟「現代版三合院平房」跟家人同住。
汲汲營營於賺錢也是為了能在35-40歲後,每個月被動收入能夠穩定超過三萬元,讓她可以不需要再將時間花在賺錢過日子上,除了每天都能騰出時間來健身運動,也可以隨時進行自己喜歡的登山及潛水等休閒活動。
30歲前賺到一桶金,一場疫情讓事業變調
健身教練工作讓自己賺到一桶金,兩次創業雖然還沒讓Anna財富自由,但也算有穩定業務量或是客群。
在一切似乎隨著自己設定目標逐漸前進時,疫情卻打亂陣腳,讓她原先賴以維生的工作陷入動盪,也是在這個時候她才認知到過去「理財」及「投資」方式存在相當大問題。

在了解Anna的目標及現況後,我將她目前投資現況及資產負債情況詳細算完很快就發現,如果想在35歲以前達成被動收入目標,將獲利率抓在通貨膨脹率加上5%,也就是大約10%來計算,那麼35歲總投資組合金額必須達到360萬。
目前29歲的Anna將美股、台股及加密貨幣等投資組合相加也只有30萬資產,即使將兩個投資事業股份加入,距離360萬有相當大一段距離,加上疫情的影響,讓她收入呈現極不穩定的狀態。
每月收入最多20萬,最低可能連2萬都不到,這極大落差更讓Anna陷入迷惘,在和我進行諮詢的過程中,除了焦慮不安,也不斷透露她想了解應該如何更穩健往自己所設定目標前進。
給Anna的投資建議:目標明確更要方向正確,別浪費時間走彎路。
從檢視過程中發現,當Anna得知自己接下來必須要每個月增加約莫1萬至2萬7千元資金到投資組合中,才有可能於35-40歲達成每月穩定有3萬被動收入這個目標,她第一個想法是:如何「省」更多錢?
由於一直以來都有相當明確財富願景,因此Anna在日常支出方面相當精實,幾乎都沒有花太多開銷在休閒娛樂上,最多就是偶爾從事一些登山等戶外活動。已經相當省又該如何省?
我向來不建議學員為了存錢而犧牲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我建議Anna以目前必須要即刻增加可用於投資的資金現況來看,應該要思考如何轉換自己主動收入獲取方式,確保自己可以掌握主動權。
如果每個平均要增加1萬5千元收入,如果跟先前一樣多接幾個健身課程學員或許能夠達成,但這種作法除了會被「疫情」這類變數打亂外,授課必須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及體力成本,放大幅度有限。
反觀Anna目前投資事業之一的冷凍生鮮賣店,除了因為疫情剛好搭上風口,零售產品更存在放大機會,做出正確取捨才能讓自己建立更多優勢。
年輕投資人必懂:分散風險未必是好投資策略
相信許多人都跟Anna相同,對於未來多少都有目標,如果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也沒關係,不妨可以思考看看自己在十年後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而想擁有這樣的生活又必須要有哪些財富條件?
未來目標設定好後,接下來就是審視自己現況,就像公司經營一樣,透過建立「資產負債表」「預算損益表」及「投資組合」,三張表就能讓自己清楚:該如何達成目標?
透過資產負債表設定好滾動預算,除了能更確定每季開銷外,也會對於自己一定要建立收入相當明確;而對年輕投資人來說,也不需要過於急躁增加收入,只需要確保每月用於投資的資金能掌握住即可。
當目標明確,投資組合也相對清晰,如果像Anna必須於10年內將總投資組合資金從30萬增加到360萬,那麼提高進攻型投資比例當然較為正確。這時也不是將投資本金分散到多個標的上,因為要同時確保5家公司都能有穩定獲利遠比確保3家公司獲利穩定要困難許多。
在大環境變動下,正確取捨以增加自己的主動收入;而當資金不多時,投資標的就盡量精簡,千萬別只想著要分散風險、四處投放,最後可能只是稀釋應有的獲利。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