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居心?墨西哥總統民調支持度高達60%,為何要發動公投「罷免自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設計出罷免自己的公投,墨西哥總統羅培茲強調,這對墨西哥民主的進程至關重要,其在4月10日所發布的演說中便表示,這場公投「史無前例」且深具「歷史意義」。
文:張瑞邦(Tucker Chang)
墨西哥總統羅培茲(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於2022年4月10日,在一項旨在決定「墨西哥總統是否應在2024年任期結束前,撤銷其總統職位?」的公投中,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公投,即羅培茲可繼續擔任總統一職。
據《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導,這次的公投其實是由羅培茲自己發起,公投亦是其2018年當選總統時的承諾,讓墨西哥選民有機會在總統的後半段任期內罷免羅培茲,以回應其自身宣稱的「民主價值」。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引用墨西哥國家選舉委員會(INE)所公布的罷免結果顯示,每十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墨西哥選民中,就有九人支持羅培茲留任,即超過90%的選民支持其繼續維持六年任期的執政至2024年。
但美國新聞網站《Axios》也提醒,本次公投的全國投票率其實只有17%至18.2%,遠不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投所要求之40%門檻。
羅培茲對此次公投結果仍表示滿意,並承諾將尋求修法途徑,希冀能將具備法律效力的公投最低門檻從原本的40%下修到30%或20%。
《彭博社》亦強調,就算在公投之前也沒有民眾或政治人士認為羅培茲會被罷免成功,因為過去幾年其國內支持度皆維持在60%左右。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提及,羅培茲自2018年12月就職總統以來,雖未能兌現其消弭暴力犯罪以及振興經濟等競選承諾,但其成功推出了符合社會基層期待的福利政策,並將自己形塑成一位「正直的社會底層捍衛者」且正在對抗貪腐權貴的角色,這些都有助於博得基層民眾對他的好感。
「罷免自己」公投真的零負評嗎?
儘管羅培茲獲得諸多民眾的支持,但此次罷免自己的公民投票仍招致國內不少的批評。根據《法國24電視台》(France 24)報導,部分批評人士認為,這場公投所費不貲,支出費用恐高達8000萬美元,羅培茲應該將經費用在防範暴力、毒品、減少貧困和改善經濟的問題上。
62歲的退休教師岡薩雷斯(Laura Gonzalez)便告訴《法國24電視台》:「政府所舉行的公投對墨西哥沒有任何的幫助,錢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墨西哥保守主義政黨「國家行動黨」(PAN)主席科爾特斯(Marko Cortes)批評這場公投是「非法、謊言、操弄以及挪用公共資源」的綜合體。
《路透社》轉述部分反對派政治人物的說法表示,公投耗費了公共預算,導致諸多不滿羅培茲的民眾選擇忽略這場公投,結果便是投票率下降,真正投下「罷免票」的民眾少之又少。
「這次的公投就是個笑話!」居住在首都墨西哥城(Mexico City)的23歲學生亞歷杭德拉(Alejandra),在接受《路透社》訪談時表示,她雖然在2018年墨西哥大選時曾投票給羅培茲,但現在已不再支持他,部分原因是羅培茲的國家能源政策遭到國內民眾詬病。
同樣居住在首都的42歲的平面設計師羅米洛(Roberto Romero),亦是2018年將選票投給羅培茲的支持者,但羅米洛告訴《路透社》,他現在已經對政府感到失望透頂,因此並沒有參加公投。
《衛報》亦指出,早在公投前,部分反對黨領袖便呼籲民眾不要前往投票,並譴責公投是總統自身的宣傳活動,成本高昂且故意分散民眾對於其他社會問題的注意力。

這場公投背後的目的為何?
對於設計出罷免自己的公投,羅培茲強調,這對墨西哥民主的進程至關重要,其在4月10日所發布的演說中便表示,這場公投「史無前例」且深具「歷史意義」。
「公投是為了維護墨西哥的民主而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在墨西哥,我們沒有極權君主、沒有特權階級,這是一個民主國家,由人民統治,總統的去留也由人民決定。」羅培茲在演說中如此說道。
然而,美國《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認為,礙於墨西哥當前的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為六年,且不得連任」,羅培茲可能想藉此取消「總統不得連任」之規定,或延長總統任期,因此才會舉行罷免自己的公投以提高聲望。
《路透社》、《衛報》及《法國24電視台》皆指出,此場公投的意圖在於,羅培茲欲為推動能源改革等國家政策注入強心針,例如透過修改憲法以此扶持墨西哥的國有能源企業,該議題將在公投結束一週內於國會進行表決。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政治暨國際關係講師佩卓薩(Lisdey Espinoza Pedraza)分析,羅培茲推動公投的目的不僅是要確保其領導的左翼政黨「國家復興運動」(Morena)能在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保持優勢,同時避免其政黨內部發生總統繼任人選的內鬥。
佩卓薩亦認為,這次公投的勝利也將強化羅培茲在大眾心目中的權威形象,並促使其自身能順理成章的將政策合法化,間接讓反對派在政治角力間保持守勢。
歐洲媒體《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於2022年3月刊登佩卓薩的投書時提及,不僅限於墨西哥,當全球民粹主義浪潮興起,政治機會主義也將伴隨而至,而公民投票往往便被當作政治工具,是國家領袖為了維護自身權力、欲使不切實際的政策合法化,而算計好的策略性舉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