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手與病毒共存還是收緊管控?取決於台灣人在後疫情時代想要怎麼生活

該放手與病毒共存還是收緊管控?取決於台灣人在後疫情時代想要怎麼生活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自爆發以來已籠罩世界超過兩年,在不遠的將來,與病毒共存是可見的情景,但政府端出的標準、配套是甚麼?民眾又能接受怎樣的代價?是現行應該要開始討論的議題。

疫情停課,點出了台灣防疫問題。

近日,台灣連續幾天,每日都數百人確診。4月14日更創下疫情以來,單日新高的本土874例。雖然數月來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的人數僅有一人(且為長期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但還是引發長期「清零」、安逸過日的台灣民眾的集體恐慌。

當然,一直都有不少對疫情防治的政策討論,只是指揮中心看來沒什麼反應。還是維持外媒口中「低技術」式的防疫:鼓勵打疫苗,全面監控染疫者的動態,隔離封鎖;使台灣曾出現長達八個月零人感染,傲視全球的佳績。

雖然防疫的成績優異,但也實在不少專家早就指出,台灣政府的防控措施類似中國的封城,是藉台灣海島天險,讓島內居民活在安全的無菌室中,然後低調開放(本來就不怎麼國際化的)國際交流。這樣看似可以做到全民防疫,實際上卻造成兩種結果:

1. 台灣人民缺乏疫情爆發時的社會調整經驗。因為疫情總不嚴重,所以醫療量能與社會模式(物資管控、治安、經濟動盪),都沒有遇到真正疫情爆發的應變狀況。

2. 台灣人對於「疫情後」的世界變化,無法及時跟進,例如對「維持清零」vs.「與病毒共存」的討論就不是全民議題。對於醫療防治、生活方式的調整(如何維持自由跟公眾利益的拿捏),也還是停在「乖乖防疫就沒事」的階段。

正因為疫情沒有真正爆發,即使是單日700多人染疫,比起歐美每日動輒數萬到10萬人染疫的狀況,台灣防疫指揮中心的作法,跟疫情初始的兩年前幾無二致。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