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軍售僅限「不對稱戰力」,美商會致函拜登政府:恐怕會削弱台灣嚇阻能力

美國對台軍售僅限「不對稱戰力」,美商會致函拜登政府:恐怕會削弱台灣嚇阻能力
首圖為總統蔡英文參訪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體驗F-16戰機的模擬駕駛艙|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軍售政策明顯聚焦於單一能力,主要僅用於因應全軍入侵台灣「開戰日/登陸日」(D-Day) 的情境;其他不符合這個情境的裝備功能則將遭到拒絕。

(中央社)美台商業協會與台灣美國商會致函美國政府,對於美國政府將不再支持不屬於「不對稱戰力」的對台軍售表達擔憂,擔心新軍售政策不僅未能加速提升台灣嚇阻能力,反而嚴重拖緩整體軍售過程。

美國國務院政軍局副助理國務卿芮斯尼克(Mira Resnick)14日與美台商會(USTBC)及台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會員視訊,說明拜登政府調整對台軍售政策。對於美方將終止大部分不屬於「不對稱戰力」範疇的對台軍售,美台商會與美國商會於昨(17)日致函芮斯尼克表達關切。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與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立安(Andrew Wylegala)在信函中指出,這項新軍售政策明顯聚焦於單一能力,主要僅用於因應全軍入侵台灣「開戰日/登陸日」(D-Day) 的情境;其他不符合這個情境的裝備功能則將遭到拒絕,當中還包含一些可以因應中國在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持續脅迫性的灰色地帶行動的項目,或是台灣遭到封鎖時所需要的一系列海軍裝備。

商會擔心這種單一聚焦於「不對稱戰力」的台灣安全構想,不但沒有加速提升台灣的嚇阻能力,反而導致政策被誤解,並且嚴重地拖緩整體軍售過程。

商會質疑,在對台軍售的正常審核程序前再加上一道預先處置(preempt)程序,僅由白宮國安會及美國國務院來決定應該售予台灣的裝備項目,這種回歸到過去,甚至還對正常審查程序新增阻礙的做法,對合理且及時地考量對台軍售不會有改善效果。

美台商會與台灣美國商會質疑,評估台灣軍售時,將美國的重要機關、台灣整體國防的建置等排除在外,將會造成困擾,對台灣的結果也更不理想,甚或進一步減緩軍售過程。新的「不對稱作戰」政策似乎排除這些關鍵要點,包括反潛或指揮及控制台灣領空等重大能力。

這些能力的缺口一旦被造成,之後便不容易被補足,對於台灣嚇阻或抵禦各階段衝突的能力,將造成長期且巨大的傷害。這也減弱了台灣的防禦,使台灣更容易受害於中國有效的攻擊。

韓儒伯與魏立安質疑,新的對台軍售政策似乎是以美國決定台灣能負擔什麼項目來進行相關成本評估,而不是基於台灣擬優先籌獲什麼項目。這也使台灣機關無法完全掌握其國防計畫,以及國防預算的整體方向。

相反地,台灣現在須接受所謂美方可接受的「不對稱戰力」,以及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新政策可能因為限制台灣執行自己的軍事理論,以及限制台灣發展本土戰術、技術及程序的能力,而危害到台灣的防禦。

國防部:不對稱作戰係指作戰型態與方式,非個別武器裝備選項

國防部今天則透過新聞稿回應此事,表示美台軍售為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供售我所需武器裝備,顯示美方對我國防安全之重視與承諾,亦是維持印太區域穩定的重要力量。

台美雙方於2021年針對防衛作戰需求,共同完成「不對稱作戰」原則之定義,並於同年納入國防報告書「軍事戰略」與「建軍規劃」章節中說明;在此重申:「不對稱作戰係指作戰型態與方式,在於打亂敵作戰節奏與速戰速決企圖,非個別武器裝備選項」。

國防部說,國軍各項武器裝備籌獲,係依敵情威脅及聯合戰力規劃指導,納入計畫執行,並以國防自主為優先,無法自製或需快速提升戰力項目,方採對外採購方式籌獲,不受個別軍火商影響。

國防部說,國防戰力整備攸關台海與區域安全之穩定,對於評估或洽談中之軍購案,均依美方軍售作業規定,秉持低調保密原則處理,國軍絕對以發揮國防資源最大效益為目標,持續與美方洽談籌建符合當前及未來情勢所需最適武器裝備,並要求依約甚至提前交運,以精進台美雙方軍事互通性,確保國家安全。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翁世航